19年,日本终于露出“真面目”( 四 )

\n

3、日本的国民教育 , 重视孩子们好奇心和创造精神 , 鼓励全民读书的风气 。
大隅良典总结自己的探索经历 , 有一段话充满了画面感——“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 , 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 , 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 。

\n

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 , 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 。 ”

\n

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 , 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小走进科研世界的重要原因 。

\n

\n

鼓励“全民读书”风气 , 更是让诺奖获得者受益终身 。

\n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 , 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的著作 , 《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 , 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

\n

\n

4、日本科研人员有一种精益求精、“愚直”的工匠精神

\n \n

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沉心静气、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个课题 , 做好一件事 。

\n

比如 ,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 , 是一个沉默内敛、其貌不扬的人 , 得奖时全日本都不知道他是谁 。

\n

\n

田中耕一的得奖理由是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

\n

(简单地说 , 从前分析大分子 , 必须用激光照射 , 但是一照它就碎 。 田中天才般地加入了甘油作为缓冲剂 , 解决了这个问题 。 )

\n

田中耕一得奖后还惭愧地说 , 他只不过是失手 , 不小心把甘油倒了进去 , 又因为节俭惯了舍不得扔 , 阴差阳错做出了一个专利……自己得奖只是侥幸 , 希望撤销授奖 。

\n

所有人都以为 , 名利双收的田中耕一 , 将到处演讲、收获掌声来度过余生 。

\n

可是他却在一场发布会上说完“leave me alone”之后 , 一头扎回研究所 , 潜心做实验 , 再也不露面了 。

\n

人们再次见到田中耕一的名字 , 是2018年的2月 。

\n

他的最新研究成功在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只需几滴血 , 就能提前30年预测阿兹海默症 。

\n

\n

社会氛围、国家投入、科研环境、国民教育等各种因素 , 扭成一股巨大的绳结 , 将日本的科学水平提升到了国际数一数二的地位 。

\n \n \n

图文综合自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