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贤的成语 求贤令( 二 )


〔文化背景〕
东汉是士人气势高涨的时代 。由于自西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家在政府的政策性培植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当时能通经的士人,不但在政治上、学术上享有优越的地位,在社会上也享有高度的评价 。因此,士人也自视甚高,对自我的德行要求也甚高 。西汉亡后,经过战乱,光武终于中兴汉室,光武帝为鼓励在纷乱之时保持高风亮节、特立独行的节义之士,特别予以表扬,此举固无不当,但却造成一种为享大名于天下而刻意隐逸、或以借“道德良好”来达到引人注目、立异名高的目的 。于是,选举、群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变而被扭曲为“道德比赛”的工具 。道德是必要的,但它是一种发自内心,印证于日常生活的修养,它固然可以评议、比较出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但却不适合拿来比赛,因为毕竟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端正人的行为与社会风气,而不是与人一较高下来猎取官位或沽名钓誉 。然而这种道德比赛却确已成为当时的风气 。再加上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互窃柄,更促使士人激愤,太学“清议”更应运而生 。司马光曾说过:“三代以来,风俗以东汉最美 。”这话不错,但仅止于个人的道德;亦即士人当时的关注、评议之焦点与判准,大多以私德为断,而缺乏对实际治事能力的考虑 。因此,风俗虽美,但士风虚矫,空谈道德,但事功全无,缺乏实事求是之精神;于是乎天下分崩,苍生饱受流离之苦 。至曹操崛起之时,士人大都均与道德告别了,其态度呈现一种两极化的发展:一是由清议转为“清谈”,超乎现实,在乱世中依然潇洒悠哉游哉,走向清虚空灵之路;另一就是由不齿做一个这种空言道德,百无一用的废物,而反动为循名责实,只讲求如何强力操作实际政治,而明白宣告道德破产 。这两条路线的发展,成为魏晋时期的历史主流 。
【让贤的成语 求贤令】〔政治背景〕
赤璧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和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国鼎立局面己基本形成 。曹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的大 。于是他在建安十五年(210),以迫切的心情,写了这道求贤令,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 。[3]

让贤的成语 求贤令

文章插图
【鉴赏】
〔文学鉴赏〕
这虽然也是一篇政策性极强的文章,但由于曹操求贤心切,字里行间,交织着深沉的感情,文辞恳切,语言淳朴率直 。
文章开头从大处着眼,纵谈自古以来,“受命及中兴之君"成功之道莫不都是得力于“贤人君子"的“共治” 。但因“上之人"往往不善于识别贤才,以致“贤人君子”有时就在附近,也没有发现 。这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得贤,首先必须识贤 。
文章第二段从泛泛而谈转入有针对性的议论,并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为了阐明提出这个方针的思想依据,他先原文照引了孔夫子的一段话,用孟公绰宜做什么什么和不宜做什么,来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接着又列举了三桩历史事实来证明“唯才是举”方针的正确性:齐桓公善于用人,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周文王赏识姜尚,完成了灭纣兴周大事业,陈平得魏无知推荐,为刘邦干出一番大事 。在这个层次中,笔墨经济而传神 。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因为是人所共知的事,所以并不作细微末节的阐述 。而只是择其大端,要言不烦的勾勒点染,并有机地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简要的文字中,随着感情的起伏,句式也错综变化 。对孟公绰优缺点的评论,虽只是孔子的推测,但反映的却是用人政策的重大基本原则:扬长避短 。所以引用了原文,显得严肃庄重 。齐桓公是曹操所钦佩的,所以用了感叹句 。而感叹之中又略含不需回答的反问口气,好像在自省,显得坚定有力,是作者内心激情的迸发 。垂钓渭滨的姜尚,未遇魏无知的陈平,则是作者所要索求的人物,所以用了虚拟句,显得婉转、谦虚,富于情味,是作者内心激情的含蓄流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