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贤的成语 求贤令( 三 )


文章第三段以“吾得而用之”结语,点出举贤的目的,照应开头,开国中兴的雄心异志跃然纸上 。“用世"的目的,对怀才不遇之士更具吸引力 。
这篇令文,没有官方那种庸俗的气息 。全文写的洒脱清峻,不加雕彩,说事言理,明自如话,于细细评说、反诘疑问中隐含着作者对贤才的一片诚挚渴求之心 。文章虽短,但事理完备 。这篇令文虽不注重辞采藻饰,读来却饶有风味,因为这篇文章用词形象贴切,比喻生动恰当 。如运用姜尚、陈平事,没有更多地铺叙,而是以事出论,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人才标准统一起来,借史证己,以己说史 。这种写法,既增强了令文的说服力,又使应用文字平添了一种文学意味;既容易使臣僚从历史中来体悟现实,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贤标准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可谓小中有大,实中有虚 。
〔名家点评〕
张溥:“帝王之家,文章瑰玮,前有曹魏,后有萧梁,然曹氏称最矣!”(《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魏武帝集》)
杨钧:“湘绮(王阎运)教人作文,必学范书(后汉书)及曹操文 。曹文无长篇,篇数尤少,如何可学,余甚疑之 。后乃知其短篇,皆具长篇气力,不骈不散,有子长(司马迁)之遗则 。盖孟德诗文,皆有过人之处,其气概之雄伟,乃得之天生 。犹之阮嗣宗,诗文皆御风而行,不许他人拟议也 。”(陈登原《国史旧闻》引)
郭预衡:“像这样的政令文章,在战国以后,经过两汉几百年间,都不曾有过,两汉帝王也曾多次下过求贤的诏令,其中所说大都是先德而后才,没有讲‘唯才是举’的 。更没有讲‘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勿有所遗’的 。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当时确实急需人才,迫不及待,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另一方面,东汉以来社会上所谓‘孝廉’、所谓‘‘仁孝’,早已是空;行其名,要用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唯才是举’ 。不过曹操的‘唯才是举’主要是指那些为我所用之才;如果不为我用,即使是人才也未必举的 。”(《中国散文史》)
〔后世影响〕
曹操的《求贤令》代表了对东汉士风强烈的反动——道德无用,唯才是举 。这种弃德唯才的政治风格,以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来,有一定的合理性 。曹操这种弃德唯才的用人导向,并不合理,不免被批评为奸雄作风,可能是曹操为其自身出身卑微作的抗议,但在错误中仍有其悲凉、有其可取之处——毕竟从政是造福百姓的事业,没有才能空谈道德是不行的;然而亦毕竟偏激,完全不要道德,造成魏晋南北朝长期的篡乱、烧杀 。光凭才干,也不是能解决时代大问题,故德才兼备才是合理导向 。

让贤的成语 求贤令

文章插图
【作者】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 。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