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表情很绝望 , 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妈妈的做法 , 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 这段对话很快被推上微博热搜 , 许多网友表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 ”
姜思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 很多家长打击孩子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 , 但结果可能是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 。 为了对孩子严格管教而对孩子一味地否定和打击 , 很容易让孩子将这种否定和打击内化 , 长大后也会极其严厉地对待自己 , 不断地挑自己毛病 , 认为自己处处都不够好 , 会用完美的标准苛责自己 , 这样的心理有可能会导致“自我PUA” 。 苛刻的自我要求 , 不愉快的心境 , 还可能增加孩子抑郁的风险 。
姜思思称 , 一个人如果长期被打击和否定 , 则可能将这种PUA的模式内化 , 不需要别人出手就会“自动”打击和否定自己 , 陷入“自我PUA”的泥淖 。 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成功学理念 , 如“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永远不能对自己满意” , 也会助长“自我PUA”的产生 。
PUA如同“裹了糖衣的炮弹” , 具有隐蔽性
亲密关系中 , 既然被PUA的一方会受到伤害 , 为什么他/她又允许自己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呢?
姜思思认为 , 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 导致当事人尽管身在其中 , 却经常很难识别 。 “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通过语言等方式实施 , 而非身体上的暴力 。 如果伴侣打你 , 你很容易意识到 , 这个伴侣有问题 , 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共识:打人是不对的 。 然而 , 言语伤害就要隐蔽得多 , 有时候你被伤害了还不自知 , 反而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 ”
姜思思进一步解释说 , 很多时候 , 亲密关系中的PUA表现为一方制定标准和规则 , 从而占据关系中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 对另一方施加影响 , 如“穿短裙是错的”“化妆是不好的”“女人应该温柔”“男人不能小气”等等 。 在亲密关系中 , PUA就像是“裹了糖衣的炮弹”——一方在对另一方进行精神打击时 , 常常会打着“我是为了你好”“我因为爱你才会跟你说这些”“我这样是在帮助你”的名义 , 让被PUA的一方感到非常迷惑:明明感觉不舒服 , 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 。 加之PUA的施加者通常很了解对方 , 对方的话很可能从某个角度看是部分成立的 , 这就使被害者更加难以分辨 。
姜思思还观察到 , 很多情况下 , PUA受害者在一段关系中并不总是受损 , 也会有所获得 , 这也增加了识别PUA的难度 。 “比如 , 一个在自我价值方面经常打击你的伴侣 , 可能在生活中非常照顾你;又或者他非常帅气和有才华 , 非常吸引你 。 ”亲子关系中的PUA也是如此:施加伤害的父母同时也是子女的养育者 , 对子女的爱也是真实的 。
当发现自己被PUA时 , 又该如何应对
那么 , 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PUA呢?姜思思认为 ,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估:
首先 , 观察对方是在批评你的部分缺点 , 还是否定你的全部 。 比如当你粗心时 , 正常的人会说“粗心不好 , 需要改正” , 但霸凌者会否定你整个人 , 会从粗心引申到“你粗心大意 , 你不行 , 你有问题 , 别人不会喜欢你 , 不会认可你……”
其次 , 分析对方的话是建议还是命令 , 你是否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不接受 , 对方会如何反应 , 是尊重你的选择 , 还是攻击你 , 逼迫你 。 很多时候 , PUA施加者的话听起来像是在促使你进步 , 变成更好的人 。 然而 ,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你是否必须成长、必须进步?你是否有其他的选择?一段正常的关系中 , 你是自由的 , 是有选择权的 , 面对建议 , 你可以选择接纳 , 而非只能服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