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养皮肤 皮肤保养品牌( 五 )


实践效果不尽人意 。如今已经无法在感冒药销量榜单上看到快克品牌了,更别提市场前三 。企业之前的期望是希望凭借“绿色感冒药”定位概念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结果却让企业后悔莫及,市场被一步步蚕食,最终导致品牌名落孙山 。
虽然快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值得让人欣慰的是,市场反馈让企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果断放弃“绿色”概念,重回之前的定位概念,避免重大的损失 。
回过头来,企业应该思考以上(健康、有机、无添加、天然、绿色)概念的实践为什么效果不及预期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 。这些概念,单纯从词汇角度来看,具有不错的正面的,积极的认知基础 。然而一旦用于实践,就难以建立认知区隔 。我们把这类看起来有认知优势,但实践中又难以成立的概念称之为“抽象陷阱” 。
有种情况比较独特,如果企业是行业内首个提出“无添加”或“有机”概念的品牌,在该概念还没有“大众化”之前,企业或许可以享受短暂的“认知红利” 。一旦其它品牌加入,这个词汇就被“污染”了,就失去它原本的价值 。“认知红利”源于第一波消费者的尝鲜动力,尝鲜的确是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驱动力之一 。
再次强调,品牌认知的建立要使用具象化的概念而非抽象的、宽泛的概念呢?
行为经济学研究“具象化”在影响决策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效 。例如:“具体性效应”揭示了特定的、具象的名词比抽象的名词更能有效地帮助潜在顾客做出决策 。
人们相信并愿意记住具体的例子,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相比于其它总统候选人对政策法规的模糊描述,特朗普却一鸣惊人地喊出“我要建一堵墙” 。他给选民带来的感知是:一种可落实的实施方案,而非目标 。据此类推,“不加味精”是一种关于“健康”的实施方案,而“健康酱油”更像是目标 。
在目标与即将实施的方案面前,消费者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后者更具象,感知更强烈,必然可行性更高 。
一般而言,企业更喜欢用抽象词汇,因为抽象的词汇让品牌看起来更睿智,还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但事实上,企业应该多用一些让大家听得懂的具体描述 。
举个生活中大家都能有所体会的案例 。大家相信为什么垃圾分类难以贯彻执行?是因为人们根本不理解 “可回收垃圾”代表什么,“不可回收垃圾”又是什么 。也因此,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相反,一些明确的信息,例如:手纸请勿丢进马桶,却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为 。
总而言之,无论是高收入人群还是中等收入人群,他们对产品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怀疑 。他们对产品成分的了解较以往更有兴趣,并要求品牌商在产品包装中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或者他们会借助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在社交平台上来查看产品相关的评价信息,以此来判定该产品是否值得购买,是否对健康不利 。
【保养皮肤 皮肤保养品牌】企业应该跟随消费者一起与时俱进,生产健康的产品,这才符合趋势 。但仅仅有健康的产品还不能确保企业胜出 。企业要想不被淘汰,还必须通过客观的概念让消费者清晰地认识到品牌为何健康 。
相反,如果企业单纯地诉求健康、有机、天然、绿色依然难以见效 。因为健康等概念不仅代表了食品安全,它还有另外的含义,如:心里健康 。因此,企业需要给健康一个准确的定义 。直白地讲,企业应该给出一个更客观的理由,让消费者联想到“健康”,比如舒肤佳的“除菌”概念;千禾酱油的“不添加味精”概念,元气森林的“0糖”概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