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养皮肤 皮肤保养品牌( 六 )


在本章中,我们对礼品、低价、时尚、智能、有机、健康、绿色、无添加等词汇能否在认知中发挥力量作为详实的阐述 。我们借助众多实践案例表明这些词汇并不适应于品牌定位概念 。
至于为什么众多企业向往占据这些词汇?我们用“抽象陷阱”来解释了这种现象 。直白地讲,这些具有正向认知的词汇,看似唾手可得,为己所用,实则是陷阱 。之所以是陷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表达的意义过于抽象,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差异巨大 。
为什么宽泛的,空洞的概念会导致认知偏差?有个心理学效应叫“知识的诅咒”,它能够解释这个问题 。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得名于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 。
她设计了一个游戏,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 。
每个“敲击者”会拿到一张有25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单,例如《祝你生日快乐》《星条旗永不落》等,然后“敲击者”需要从中挑选一首歌,通过敲击桌子的方式把节奏敲给“听众”听,让对方猜歌曲名 。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听众”们真正能够猜对歌曲的人寥寥无几 。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作为“敲击者”,他已经拥有了歌曲的详细信息,所以他其实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敲击的节奏那么明显,而“听众”却听不出来是什么曲子 。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
“知识的诅咒”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理解的不对称 。
由于每个人成长经历不同,接触的环境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并且在沟通中,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拥有的认知强加到他人身上,并产生“理所当然”的想法 。
一个人对一件事越是熟悉,就越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抱怨:“你连这个都不理解吗?”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所在的专业领域里非常擅长,而忽略了其他人对自己所说事情的理解程度 。
同理,本章举出的企业,同样是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企业试图表达的信息与消费者理解的信息出现重大的偏差 。出现这种情况的缘由在于,企业用它们所擅长的专业语言与消费者沟通,通常来讲,专业语言对消费者的理解是一种盲区 。
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最佳方式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对概念进行准确表达 。
企业应该彻底摒弃“理想语言” 。在与消费者沟通时,一定要准确表达,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对方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你的意图是什么,别让对方去猜 。准确表达一定要“消费者语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沟通,而不是堆砌抽象的专业术语,让人迷惑 。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