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 , 电影和电视对观众的约束虽然多 , 也限制了观看沉迷 。 以“刷剧”为例 , 观众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 点开视频应用程序 , 在分类整理的海量影视剧中 , 通过主动搜索或智能推荐 , 选定想看的剧集 , 可以一次性观看多集电视剧 , 甚至“刷”完整部剧 。
今年6月 ,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 , 剧集在点播端的收看时长(70%)远高于直播端(39.5%) 。 实现“刷剧”自由的视频用户 , 用倍速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 拖进度条略过不感兴趣的情节 , 充会员VIP直接跳过广告、片头片尾 。 在10月初头部视频平台取消付费超前点播模式之前 , 用户可以通过付费提前解锁剧情 。 用户观看时还可以随时截屏、分享、发弹幕等 , 手动可选的功能 , 让“刷剧”快感唾手可得 。 本想用倍速20分钟看一集剧 , 结果往往花上N个20分钟 。 十几秒的短视频 , 不少人能连续“刷”几个小时 。 用户在线吐槽 , “根本停不下来” 。
其实 , 真正让人“停不下来”的 , 是隐藏于触屏观看模式背后的沉迷机制 , 倍速则只是催化剂 。 有研究声称 , 1.33倍速音频不影响听者的理解 , 甚至1.5和1.8倍速下人们的理解能力也没有差别 。 用倍速短期加速信息接收 , 理论上是可以的 。 在这一点上 , 倍速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缩减版”相似 , 压缩文字或影像内容 , 使读者观众更快速了解故事内容 。 这个过程 , 将文学、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活动 , 变成了信息输出的娱乐消费 。
文艺作品的欣赏需要时间 , 也需要充分的心理过程 , 经历从琐碎直觉到情感共鸣 , 再到观念认知的审美接受过程 。 诗歌、小说、影视剧常以文字的省略、空镜头、定格镜头等方式留白 , 引发读者观众的无限联想和想象 , 生发审美体验 , 将有形、有限的文艺作品 , 升华为无限宽阔的精神世界 。 倍速播放相反 , 压缩影像、压缩时间 , 也压缩了观者心理体验的空间 。
过去 , 阅读一首诗歌、观看一幅画作 , 会触动读者和观众的想象 , 或打开联想 , 激荡思想与情感的互动空间 。 如今 , 手机用户在线“刷剧”、看视频 , 有疑问、有想法的时候 , 甚至不用点击链接或打开其他页面 , 在同一播放界面 , 点击“奇观”之类的功能按键 , 就可以“一键识别演员”“一键识别背景音乐”“一键识别台词知识” 。
技术不仅将心理活动外化 , 还能通过算法“摸透”用户的心理 , 例如AI可识别用户面部表情 , 推出“只看TA”(只看喜欢的演员)等个性化功能 。 不过 , 一键满足的观看功能 , 也可能将艺术的体验和心理活动 , 简化为信息获取、娱乐快感 。 倍速播放也是这样的应用 。
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 , 在诸多方面颠覆着传统的艺术原则和规律 , 也改变着文艺传播的方式和生态 。 倍速的应用 , 与部分网络文艺作品质量不高、耗时拖沓也有关系 。 有人说 , 是“烂剧”把倍速逼成“刚需” , 倍速“为注水剧脱水” , 倍速成了作品质量的“试金石” 。 尽管如此 , 对于商业策略下的技术赋权 , 认清资本逐利本质 , 对用户而言是极为必要的 。 以效率和爽感为诉求的娱乐方式 , 借助技术纷纷上线 , 在文化消费市场大行其道 , 这与网络文艺作品数量增加、文化娱乐产业激烈的竞争形势有关 。 倍速提高播放速度 , 有助于锁定用户 , 提高视频点击量和播放量 。 然而这些商业目的的达成 , 恰恰与观看沉迷 , 内化功利性审美不无关联 。
真正的文艺欣赏和审美过程是慢美学 , 拒绝倍速的干扰
用户对倍速的使用与满足 , 与当下生活普遍的“时间焦虑”有关 。 艺术作品常以时间为主题 , 反思资本、技术对人的操控 。 商业电影用快速剪辑、环环相扣的叙事 , 制造虚幻现实 , 艺术电影的创作者则以长镜头、缓慢节奏 , 以真实打破影像幻象 , 试图把沉溺于故事的观众唤醒 。 不过多数走进影院的观众 , 更想在影像中获得慰藉和娱乐 , 而非真实 , 因此艺术电影的放映场次 , 经常门庭冷落 。 曾有电影导演尝试以一个持续6分钟、毫无镜头运动的长镜头 , 迫使观众面对、体验影像和声音 , 希望以极致慢美学激发观众积极的心理态度 , 也希望借此表达“电影院才是观影的理想场所”的观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