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播放能否为注水剧脱水,成为作品质量的试金石( 三 )


文艺作品的这种反思 , 与现代化、消费主义、新媒体发展对时间的压缩有关 。 电影的影像叙事一直探索如何删除“死亡时间”(即无事发生的时间) , 通过将时间凝缩为时刻 , 让观众感知叙事的意义 。 大众普遍乐于观看镜头数量多、剪辑节奏快、叙事紧凑的影视作品 。 以好莱坞、奈飞为代表的影视工业化生产能够风靡全球 , 与其对大众诉求的准确迎合不无关系 。 影视剧观众逐渐形成了一致标准 , 优质影片和剧集应该突出快节奏、高悬念、情节紧张、视听优质等诉求 。 “快”成为主导日常的节奏 , 也收缩了文艺作品的时间和节奏 , 缓慢成了人们享受视听的障碍 。 那么 , 是不是将播放的权力、加速的权力交给用户 , 就能赢得用户?
长久以来 , 文艺作品的时间都掌握在创作者手中 。 影视导演通过镜头剪辑、视听特效和叙事技巧等艺术手段 , 决定作品的时间节奏和时长 , 有“子弹时间”“最后一分钟营救”对物理和心理时间的艺术延宕 , 也有空间转场、字幕标注对影像时间的压缩 , 打破线性时间也常常成为艺术创新的路径 。 然而 , 倍速将影视作品的播放时间和节奏 , 交给用户决定 , 必然遭到创作者抵制 , 他们拒绝用户对影视作品呈现方式的改变 。 只是 , 抗议没能一直奏效 。
以效率之名出现的倍速 , 能解决网络文艺用户的“时间焦虑”吗?如我们所见 , 移动媒体对人们的日常操控 , 正在制造新的“时间焦虑” 。 技术、资本对人类的束缚和操控由来已久 。 工业化社会要人们认同他人身体形象 , 新媒体引导人们接受他人的心理结构 , 从对偶像明星身体的模仿 , 到遵循新媒体程序设计者的心理轨迹 , 资本在对人们身心的改造与控制中 , 持续获利 。 倍速与艺术 , 效率目标与审美过程 , 从根本上是相互矛盾和拒斥的 。 因此 , 互联网时代的多屏媒介生态 , 很难再让人们花费大段连续时间充当观众 , 观看模式必然改变 。
但是 , 在追求效率、鼓吹技术、沉浸快感的同时 , 有必要为艺术创作保留空间 , 为艺术审美慢下脚步 , 保持文艺的反思力量 , 正视消费社会与媒介对人类的操控 。 对此 , 需要文艺创作者的思考与自觉 , 也需要给艺术探索空间 。 网络文艺虽然具有明显的产品和使用特征 , 但终究应该肩负起引导与净化受众心灵与情感的作用 , 不能一味停滞于娱乐大众的层次 。
另一方面 , 在新的观看模式下 , 兼容慢观看和慢美学的存在 , 或许借此可以使感知恢复活力 , 恢复被技术压缩的时间 , 被时间腐蚀的内心体验和记忆 , 获得观察世界的新方式 。
倍速 , 本不是复杂的技术 , 却隐藏了诸多新型观看模式的复杂问题 , 倍速加快的不仅是观看速度 , 也加剧了触屏观看的沉迷 , 加剧了“时间焦虑” , 这些有悖于倍速技术的初衷 , 因此更为值得关注 。
【倍速播放能否为注水剧脱水,成为作品质量的试金石】(作者:赵丽瑾 , 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算法驱动下网络文艺的智能化创新和社会影响研究”〔21BZW057〕阶段性成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