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 “缺钱”依然是酷派的硬伤 。 从酷派披露的财务中 , 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处境艰难 。 2016年至2018年 , 酷派集团连续三年亏损 , 其中2016财年 , 酷派集团亏损额高达44亿港元 。
巨额负债下酷派开始靠着卖地为生 , 也因此勉强换来了2019年的转亏为盈 。 然而终究治标不治本 , 主营业务并不赚钱的酷派在2020继续转为亏损 , 2021年上半年 , 酷派的亏损还在持续扩大 。
虽然当下的酷派手握超20亿港元的融资 , 但放在手机行业并不起眼 , 毕竟小米、oppo、vivo、荣耀都不差钱 。 以小米为例 , 截至今年二季度 , 其现金储备就高达1116亿元 。 即便酷派将融资来的钱都用于产品的研发 , 在追赶一线品牌的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概率也非常低 。
再次 , 酷派能否拿出一款打动市场的产品也是当下市场对他最大的质疑 。 从回归首秀产品COOL 20身上不难看出 , 产品力太弱仍是酷派最大的短板 。
尽管新的高管团队来自小米 , 但酷派是否已经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高层、中层人才是否一应俱全?仍旧未知 。
酷派的新任管理层表示 , 酷派有机会在系统和服务方面赶超头部品牌 。 而在众多第三方定制操作系统中 , 酷派自家的CoolOS鲜少被外界提起 。
酷派想要实现他“三年重返一线”的梦想 , 无论是在产品、系统还是功能上 , 他面临的不仅仅是与一线品牌做到旗鼓相当 , 还要实现的是超越和有优势的差异化 。
在笔者看来 , 酷派手机落下的进度太多 , 单靠一个来自小米的高管团队 , 胜算率能有多高呢?
最后 , 延续性价比 , 主攻低端产品市场 , 酷派也未必打得进去 。 当前的手机市场上 , 价格早已经不是占领市场的最佳武器 。 无论是小米还是OPPO、vivo都在发力冲击中高端市场 , 这一点在小米身上尤为明显 。
也许有人会说 , 酷派此时入场正是抢占中低端市场的机会 。 实在不然 , 因为在中低端手机市场 , 小米OV旗下均有独立子品牌早已盘踞市场多年 , 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已被红米、iQOO和Realme占据 。
在主品牌冲刺高端的背景下 , 红米和realme两大子品牌承担起了更多走量的任务 。 如此一来 , 既可以放手大打价格战 , 还不用担心影响主品牌高端化的策略 。
在此情况下 , 酷派既没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与消费者认知度 , 背后也没有大树背靠 , 难以获得供应链等优势资源 , 可见其突围难度之大 。
手机行业早已不复当年 , 现在国内手机市场已不再是一片蓝海 。 综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来看 , 市场份额主要被前五大手机厂商占据 , 并且在马太效应下 , 市场集中度也早已进一步提升 。 除此以外 , 整个手机行业也进入了瓶颈期 。
根据IDC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 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810万台 , 同比下降11.0% , 这已经不是出货量的第一次下滑 。 酷派此时入场 , 没有行业发展的顺风车助力 , 没有拿得出手的爆款产品 , 也没有强大的品牌力支撑 , 对于酷派想要在三年内重返第一梯队的豪言 , 或许还是不要有太高的期待 。
结语:
从市场公开数据可看到 , 2020年 , 国内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占据了96.5%的市场份额 , 归类为“其他”手机厂商的数据仅有3.5% , 可见这个市场的残酷 。
在此情况下 , 没有市场影响力与消费者认知度的酷派如何突破重围?在笔者看来 , 酷派未来之路依旧艰难无比 。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 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