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新《钢的城》:工业题材小说在当下如何写

罗日新《钢的城》:工业题材小说在当下如何写

----罗日新《钢的城》:工业题材小说在当下如何写//----

罗日新《钢的城》:工业题材小说在当下如何写


"multi_version":false中国是一个庞大的、有几千农业文明传统的国家 , 我们的文学处理乡村经验、处理一些混合经验显得游刃有余 , 但工业题材的文学经验相对缺乏 。 从建国初期 , 一直到后来的许多作品写的都是都市 , 典型的工业题材的长篇作品则是不足的 。 \r\n“今天传统的产业阶级的定位在社会结构当中变得非常暧昧 , 我们今天难以找到经典的产业阶级 , 如果一旦讨论工人阶级或者劳动者的话 , 必须要重新确立新的生产关系 , 但是在今天这个新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完全成型 , 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打碎 , 劳动者会散落在打工者、服务业 , 它的群体已经解体 , 新的产业阶级如何确定 , 这是未来特别严峻的问题 。 ”评论家陈福民在谈到中国的工业题材作品时说 。 \r\n

\r\n罗日新(右)\r\n最近 , 黄石作家罗日新历时八年完成的作品《钢的城》被陈福民、邱华栋等评论家认为是“工业题材写作上的新的收获” 。 罗日新历时八年完成的作品《钢的城》聚焦上世纪90年代钢铁国企改制的长篇小说 。 小说介绍了临江钢铁公司这个百年老厂、大厂 , 在90年代陷入困境 , 举步维艰后 , 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改制的故事 。 在国企改制这个大舞台上 , 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绎了不同的人生悲喜剧 。 小说发表于文学杂志《十月》第五期 。 \r\n

\r\n文学杂志《十月》第五期\r\n10月17日 , 由湖北省作协、《十月》杂志社主办的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 20多位评论家、作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 \r\n罗日新大学毕业分配到大冶钢厂一炼钢 , 开始与钢花对峙 , 与炉火交锋 。 他说:“《钢的城》写的是一群男人的生活 ,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黄石故事 , 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 。 36年前 , 我在炼钢厂任技术员 , 业余时间帮助小集体企业做设计 , 3个月画一套图纸 , 报酬是200元 。 而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 3个月创作一篇小说 , 稿费是10元 。 我年轻时在冶钢一炼钢厂 , 每个月平炉检修干部值班都上夜班 。 好几次 , 下夜班的路上 , 骑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 直到自行车撞到路边的树上 , 才把我摔醒 。 现在白天上班晚上写作的日子 , 比起年轻时炼钢炉旁的岁月 , 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 ”\r\n罗日新笔下的临江钢铁公司 , 有着他出生和工作过的大冶钢厂的影子 , 它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有过辉煌 , 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 , 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 像许多国有企业一样 , 临江钢铁公司面临着负担重、人员多、转型难等一系列矛盾 , 必须进行改革改制 , 临江钢铁公司的广大员工将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 。 \r\n罗日新对国有钢铁企业非常熟悉 , 并亲历过那场改革 , 改革中各色人物的心态特征、行为方式和命运结局 , 他都拿捏得很精准 , 易国兴、祝大昌、田鸣建等等这些小说人物 , 虽然成长背景和人物性格各不相同 , 但都有血有肉 , 再现了二十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国有经济活动 。 \r\n

\r\n研讨会现场\r\n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说:“工业题材是建国以后中国小说里面一个独有的样式 , 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现 , 包括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蒋子龙老师的一些作品 , 到罗日新的这部作品 , 我们把《钢的城》放到这样一个工业题材的系列里面来观察的话 , 它是一个新的收获 。 这部作品的写作上生活的底子非常扎实 , 小说开始就是一对儿恋人盼着15号发工资结婚 , 结果钱没下来 , 这五桌婚礼办不办?结果不仅要办 , 还增加了三桌 。 小说的第一句 , 生活的毛茸茸的质感特别强烈 , 一看就是在生活里泡出来的 , 尤其是在钢厂出来的 , 这里随处可见的都是特别具体的毛茸茸的生活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