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新《钢的城》:工业题材小说在当下如何写( 二 )

\r\n湖北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谈道:“湖北现实主义长篇题材小说一直有一个良好的传统 , 新时期以来方方、池莉、刘学农等一批作家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占有一席之地 。 ”\r\n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大先认为 , 写改革开放以来的题材的严肃文学写作上基本有两种大的情感模式 , 一种是感伤式的 , 因为这是一个创伤经验 , 这是一个伤痕经验 , 很多作家 , 比如双雪涛的作品里面 , 其实可以看到它是感伤的基调 , 这是内向型的情感模式 。 还有一种是继承左翼文学传统 , 底层写作 , 把它转化成愤怒 , 觉得我们之前的那些理想被背叛了 , 原先的体制抛弃了我们 。 但《钢的城》既不是愤怒的 , 也不是感伤的 , 它其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 , 这个时候它是不卑不亢 , 昂扬的确立了人物的主体性自身 。 \r\n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 , 《钢的城》就题材来说 , 是非常典型的工业题材 , 它不同于路内《慈悲》那种从“我”的角度写个人的观感的经验性的东西 。 “这个小说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 就是把已经消失和隔绝很久的大工厂的社会生活 , 重新纳入到我们的认知视野和审美视野里面来 。 ”\r\n刘庆邦谈道:“我们作家有这么一个责任 , 就是为我们的时代来保留记忆 , 或者说为我们的民族保留记忆 。 其次 , 这个小说总的基调和格调跟小说的题目是呼应的 , 有一种钢性 。 我们目前的创作 , 你说是柔性也好 , 你说是悲悯也好 , 显得比较弱 , 缺乏钢性 。 你这个小说有非常钢性的基调 , 跟这个题材有关系 , 不管是情节、细节 , 包括语言 , 都有阳刚之气 , 这也是文坛需要呼唤的一种钢的基调 。 ”\r\n陈福民谈道:“这个小说所关照的历史现实有非常明确的意识 , 他是有一个通盘的总考虑 。 比如他会让小说结束在马克思墓前 , 里面特别提到像劳动神圣、劳动价值、主体价值等问题 , 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 它是一个需要在历史当中定义的问题 , 它是在历史关系当中展开的 。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 随着世界现代工业体系的完成 , 从十八世纪就诞生的马克思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在当下的社会结构当中如何定义 , 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 如果小说想处理这个问题的话 , 在我看来应该有更复杂的思考 , 而不是简单的在小说当中通过几个下岗工人喊出我们劳动者有价值 , 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解决的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