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旻评《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人类文明正朝悬崖狂奔( 三 )


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 大卫·爱登堡还将“减少对肉食和乳制品的依赖”放在了“从生活中去除化石燃料”同等的地位 , 称之为“今后几十年中需要推动的第二大社会变革” 。 这是因为 , 在食物链上每上一级 , 能量就损失一些 。 肉制品需要耗费的资源 , 远比蔬菜、谷物来得多——“今天 , 用于生产肉类和乳品的农地占全世界所有农地的80%” 。 “将来美国人都和今天最富裕国家的人吃同样多的牛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 地球上没有足够的土地生产那么多牛肉 。 ”结论因此呼之欲出:“将来我们必须转向主要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 。 ”在大卫·爱登堡看来 , 通过减少饮食中肉的比例等措施 , “人类生产食物所需的土地也会少得多 , 使用的能源和水也会少得多 , 排放的温室气体也会少得多” 。 其结果就是 , “人类只用现在农地面积的一半 , 即北美洲大小的地方 , 就能解决口粮需求” 。
作者当然也不讳言 , 人类社会对肉食的消费并不是平均的 。 “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一百二十千克肉 。 欧洲国家每人每年吃六十千克到八十千克肉 。 ”相比之下 , 拥有塞伦盖蒂大草原丰富野生动物(肉类)资源的肯尼亚人均年肉食量只有十六千克 , 因为宗教关系吃素的印度人更少 , 还不到四千克 。 显而易见 , 要让天天餐桌上有着牛排猪腿的欧美与一年吃不上几次肉的亚非拉在减少肉食方面“一视同仁”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 享受了几百年丰富肉食的发达国家理应在这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 大卫·爱登堡在书中提到 , “1/3的英国人要么不再吃肉 , 要么减少了肉类消费” , 而他自己 , 也“近些年来逐渐停止了吃肉” 。 这些努力当然还很不够 , 但至少相比借口“拯救环境”而宣称印度人最好别吃肉的某些政客要高尚得多 。
对于因人类减少肉食而被“空”出来的大片土地 , 大卫·爱登堡也有自己的打算:“野化陆地”的工作一旦大规模铺开 , “就有机会实现重新野化最激动人心也最有争议性的雄心——重新引进大型食肉动物” 。 就像黄石公园重新引进狼群那样 , 会“带来营养级联效应”的好处 , 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加 , 能够捕集更多的碳……
毫无疑问 , 从《我们星球上的生命》的内容来看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事殿堂级自然纪录片拍摄工作的大卫·爱登堡对大自然以及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的热爱是真挚的 。 不过 , 书中的一些观点倒也不是没有商榷余地 。 比如 , 作者将人口增长也看作一个问题 , 担心已经超过了地球负担的极限:“我们在吃地球资源的老本 , 因此没有意识到地球真正的承载能力 。 ”要“让每个人得到公平的一份并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 人口增长就必须稳定下来” 。 为此 , 书中将日本作为一个正面例子:“2000年 , 日本的人口是1.26亿 , 今天仍然是这个数字”——其实日本在人口负增长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 , 2021年的统计数字已经不到一亿两千六百万人了 。
或许 , 作者的论断是对的:“日本的人口爆炸是暂时的一次性事件 , 最终被‘大加速’带来的社会进步遏制住了 。 ”推而广之的话 , 整个人类社会或迟或早也会在经历了社会进步之后结束“人口爆炸”时代 , 从而减少对世界的索取 。 但这真的是一件好事么?可以说 , 这实在是作者目睹了二十世纪“人口爆炸”后的老眼光了 。 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以后 , 日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作者自己也承认 , “这将造成经济上的大问题 。 劳动人口日益减少 , 要养活的老年人却越来越多” 。 遗憾的是 , 大卫·爱登堡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 而只能设想:“如果说哪里应该引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来帮助维持经济 , 则非日本莫属 。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深陷“高龄化”“少子化”泥潭的日本是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呢 , 还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