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为东莞积攒了实力 , 如何加速转型升级 , 成为东莞新一轮发展非常重要的选择 。 这一次东莞选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共识下 , 东莞强势推出松山湖科学城战略 。
2020年7月 , 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 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90.5平方公里(含水域) , 协调区规划面积41.7平方公里 , 目标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 , 支撑东莞、大湾区发展 , 为国家战略实施赋能 。
文章图片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接收首批约0.85克月壤 。 (资料图)
生态系统中 , 源头创新无疑是投入最大 , 周期最长 , 但也是必须要做的一环 。 松山湖科学城在这一环上“花重本” , 如今这里聚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 , 初步勾勒出松山湖科学城的轮廓 。
部分项目成果逐步显现 。 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在经过团队精心调试后 , 设备功率成功提升20% , 设备实验能力及效率迈上新台阶 。 海内外注册用户超过2600人 , 衍生了一批公共创新平台 , 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 , 完成各类前沿课题500余项 , 累计产出科技论文600余篇 。 它已经成为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 。
科研人才是推动科学城跨越发展的创新之源 。 近年来 , 松山湖共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500名 , 其中教授、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近30% , 陈和生、王恩哥、汪卫华、方滨兴、李国杰等近68位国家级科学家扎根于此 。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需求 , 松山湖科学城定制供给创新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 , 使各类人才安心“搞”事业 。
东莞对于松山湖科学城的期待——在东莞迈向GDP高质量稳定过万亿元并接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 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
文章图片
华为溪流背坡村 。
控制土地成本 推低成本空间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 , 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 。 现在土地越来越少 , 越来越贵 , 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 ”距离深圳坂田只有50公里的东莞 , 恰恰是能为华为提供土地的城市 。
2005年华为来了 , 2018年位于松山湖畔的研发终端总部启用 , 数万研发人员在这里潜心研发 。 华为产业链跟随而来 , 对松山湖的产业、人才结构调整起到关键作用 。 可见 , 土地要素的重要性在华为落地东莞这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制造业起家的东莞 , “土地”这一根弦也一直绷着 。 首先 , 东莞共划定420平方公里工业保护线 , 其次推出低成本空间 , 入驻项目享受的场地租赁扶持标准为场地租金减免50% , 减免年限最高不超过3年 。 当然这些空间面向的是高成长性项目或市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 。 到2022年底前 , 东莞全市计划统筹100万平方米以上低成本空间 。
为了拓出更多空间 , 2019年东莞将“拓空间”以市政府一号文推出 , 设定每年市级收储1000亩、镇级收储10000亩的目标 , 截至今年7月 , 全市共收储土地25046亩 , 其中工业用地10710亩 , 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空间 , 东莞走向集约发展 。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