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抗战时期,什么部队有这个武器水平?( 二 )

这些机枪中 , 缴获日军的暂且不提 , 其余机枪大多为进口或中国各兵工厂仿制的产品 。

当时进口机枪价格昂贵(一战后列强长期对中国军事禁运) , 自主仿制的话 , 精品大多出自中央直接掌握的兵工厂 。 由于这些缘故 , 中央军相对能得到充分的机枪供应 , 而其他地方军则不行 。

1935年后 , 国民政府按照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整编全国军队 , 其中前两期调整了20个步兵师 。

这些步兵师配备了德式M35钢盔和中正式步枪 , 外型上比较时髦 , 因此现在有人称其为“德械师” 。 但实际上即使是这些精锐部队其兵力、火力配置也远达不到德械部队的配置 , 甚至其装备中纯正的德式武器也不多 , 因此更有人称之为是“德盔师” 。

尽管如此 , 这些部队已经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了 , 就步兵连一级来说 , 装备了9挺轻机枪(大多为捷克式) , 平均每个步兵班一挺 。

这样的一个步兵班一共有12人 , 除了轻机枪组2人外 , 其余10人均为步枪兵 , 大多配置为中正式步枪 。

1937年到1938年 , 德式部队损失惨重 , 机枪丢失、损毁严重 。 此后国民政府得到苏联援助 , 先后进口了9720挺苏制轻重机枪 , 这些机枪大多供给到了中央军精锐部队 , 如74军等部在抗战中大多数时候都是苏械部队 , 其步兵连基本可达到配备9挺轻机枪的水平 。

但是随着中央军的扩编 , 一些新编、暂编部队是达不到一个连9挺轻机枪配置的 。

到1943年后 , 中央系的驻印军、远征军等部陆续接装美援 。 这些部队一个步兵连不仅配齐了9挺轻机枪 , 更有18支冲锋枪 , 有的步兵排甚至还编制了一个2门制的60迫击炮班 , 火力达到了抗战时期连级部队的顶峰 。

中央军之外 , 各地方军的轻机枪配置层次不齐 。

如东北军虽然失去了东北兵工厂的补给 ,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其基本也能达到每个班装备一挺轻机枪的水平 。 不过东北军在抗战中除了部分被中央化之外 , 其余的皆得不到充分补充 , 因此之后的武器配置是不断下滑的 。

而晋绥军因为有太原兵工厂的原因 , 云南的滇军、广西的桂军因为有着靠近越南(法国殖民地)的缘故 。 或是自产或是外购 , 在全面抗战爆发时 , 主力部队的配置尚属不错 , 基本一个连配备6挺轻机枪 , 有的可能更多 。

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 , 上述地方军很快便失去了军火来源 , 而一方面部队在不断扩充 , 另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军火补充又次于中央军 , 因此后来的武器配置也是在不断下滑的 。

至于川军和西北军 , 基本上是地方军中武器装备最差的 。

这两支军队因为身处内陆地区 , 极难得到进口武器的补充(西北军曾得到过部分苏械) , 而且军队人数又极为庞大 , 因此武器配置较低 。

以川军为例 , 一个师轻重机枪合计只有几十挺 , 连中央军一个团都比不上 。 这还仅就数量来说 , 就质量来说川军机枪很多都是劣质仿制品 , 有的甚至不能连发 , 只能充门面 , 而弹药也往往极度缺乏 。

为了出川抗战 , 川军372旅旅长曾更生甚至自购了四五十挺机枪 , 给每个步兵连配了2挺;727团团长张宣武也是自购2挺轻机枪作为贴身火力 。

而西北军各部本就以火力疲弱闻名 , 不得不以大刀作为补充 。

当时西北军中火力最好的是驻平津的29军 , 29军长城抗战后收编、引进了大批武器 。 张自忠将军的38师 , 全师兵力达到了3万人 , 轻机枪有700余挺 , 这是西北军火力的顶峰 。

之后38师扩编为59军 , 到1938年5月 , 部队累计伤亡达1.4万人 , 损耗机枪400多挺 , 得到的补充是100挺机枪 。 损失远大于补给 , 这使得之后59军越打越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