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也被称为什么舞曲 圆舞曲也叫啥( 二 )


2.巧遇知音
13岁那年,继父认为这孩子应当学点手艺了,他把约翰交给了一个书籍装订匠 。但约翰不愿干这种活计,他又哭又闹,师傅把他关进了贮藏室 。装订匠的妻子有点可怜这个桀骜不驯的孩子,趁她丈夫不在的时候,把约翰放了出来 。约翰抓起他的提琴就逃跑了 。他朝维也纳森林奔去 。那里有不少的酒店客栈,他相信靠自己的小提琴是可以挣一口饭吃的 。整日的奔波和过度的兴奋,约翰感到非常疲乏 。怀抱着心爱的提琴,竟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沉沉地睡着了 。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吧,一个名叫赫尔·波利扬斯基的音乐家暮出散步,在这儿发现了酣睡的约翰 。音乐家对那把玩具似的提琴颇有兴趣,他摇醒了孩子 。不一会,两人就兴致勃勃地畅谈起音乐来了 。约翰算是头一回遇上了一位知音 。波利扬斯基对这孩子的天分很有信心,他答应免费为约翰授课 。音乐家说服了约翰,要他回家去,并答应去向他的继父说情,让孩子选择音乐家的生涯 。在老师的指点下,约翰以一种近乎天授的才能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种种技法,而且很快就超出了波利扬斯基所能教授的范围 。
3.崭露头角
15岁时,约翰就成了维也纳最著名的舞会乐团——迈克尔·帕默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 。崭露头角在帕默乐团,约翰和很有才华的音乐家约瑟夫·兰纳成了朋友 。随后,兰纳自己拉起了小乐队,约翰任小乐队的中提琴手 。他们这个简陋的乐队只能在小咖啡馆演出,所得的报酬时常还不足以糊口 。施特劳斯是小乐队中最年轻的成员,每次演奏结束后,他还得拿着盘子请顾客施舍,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 。终于,苦尽甘来 。把兰纳悦耳的音调和施特劳斯抑扬的节律揉合在一起,使他们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而又富有魅力的风格,很快就赢得了公众的称誉 。
当然,乐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兰纳创作的圆舞曲 。每逢一些特殊场合,兰纳还得临时谱写一段新的乐章 。一天,兰纳病了,他请施特劳斯去带领乐队排练 。“可那段新乐章怎么办呢?”施特劳斯惊讶地问道 。“那你就不会自己谱写一段吗?”于是,施特劳斯的第一支圆舞曲就以兰纳的名义上演了 。听众们对这首曲子的热烈反应,使施特劳斯认识了自己的作品 。不久,在维也纳的乐坛上,他就和兰纳平分秋色了 。兰纳的作品长于抒情,施特劳斯的乐曲虽然不及兰纳的那么含情脉脉,但却往往更扣人心弦 。

圆舞曲也被称为什么舞曲 圆舞曲也叫啥

文章插图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在报刊杂志上,在咖啡馆里,甚至在大街上,人们都对这两个作曲家的艺术风格议论纷纷,争辩不休 。由于公众惯于将他们视为乐坛上的竞争对手,无形中逐渐就拆散了这一对朋友 。1825年秋天,公开的冲突终于发生了 。一天晚上,两个朋友大打出手 。一场混战,把大提琴、中提琴都砸了,连饭店里的大镜子也被打得粉碎 。几天之后,施特劳斯感到很后悔,他作了一首“和解圆舞曲”,题献给兰纳 。但兰纳却回报了一首“绝交圆舞曲”,其中还用了一段挽歌来作为序曲 。此后,施特劳斯离开了乐队 。虽然两位作曲家私下还是赞赏对方的才华,却再也没有一起露过面了 。
4.组建乐团
事业成功却与兰纳分了手,约翰只好重整旗鼓,组建自己的乐团 。他不断收到演出的约请,经常应接不暇 。随着演出约请的日益增加,施特劳斯乐团也就不断地扩大和分组 。到1830年老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已发展成了8个乐队,受聘用的乐师有200名之多 。晚上,施特劳斯常常是坐着马车从一个舞场赶到另一个舞场,去指挥一段圆舞曲,然后奋力挤出敬慕他的人群,跳上马车又向另一个地方疾驰而去 。每要到凌晨3点钟左右,他才能回到家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