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里不断种出高产作物

如何提高土地增量?
当无数国人将目光瞄准广袤的盐碱地时 , 好消息也接连不断地传出来 。
10月18日 , 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千分之三的盐碱地上 ,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齐黄34”表现出色 , “实打验收 , 亩产302.6公斤”的数据 , 标志着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突破 。
一周之内 , 这是科技日报采访人员现场见证的大豆第二次单产突破 。
七天之前的10月11日 , 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邀请专家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大豆高产稳产分子基础与品种培育”进行测产 , 结果显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含盐量为千分之五的盐碱地里 , 种植的耐盐大豆材料TZX-1736、TZX-805亩产可达264.8公斤、263.3公斤 , 这创造了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亩产纪录 。
相对之下 , 无论是山东省农科院的新品种 , 还是中国科学院的新材料 , 均已超越了2020年的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2.4公斤) 。
38岁的年轻城市
向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
黄河三角洲 , 是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 由此 , 其中心城市、建市只有38年的东营市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土地不断增长的地级市 , 年轻而有魄力 。
但这座年轻的城市在诞生之初便面临着一个世界性难题——盐碱地治理 。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 , 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 , 让生长于斯的农民辛劳一年 , 颗粒无收 , 望地兴叹 。
怎么办?这句话 , 何其经典: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 , 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 , 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
长久以来 , 中国科学家的目光始终锚定广袤的盐碱地 。 根据粗略统计 , 我国有盐碱地5.5亿亩 , 其中至少有约2亿亩具有改造潜力 。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 , 成为他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
几乎每周 , 贾曦都要从济南到东营来一个460公里的往返 。 作为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试验示范基地管委会主任 , 他经历了住集装箱、顿顿吃方便面的艰苦 , 和同事们一道在“不毛之地”上建成了信息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试验田 。
贾曦并非孤军奋战 , 他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山东省农科院有三四十支创新团队常年活跃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 , 将论文扎扎实实地写在大地上 。
改造盐碱地
需要“良种+良法”配套
在含盐量为千分之四的土地上 , 平均亩产3528.6公斤 , 创盐碱地优质鲜食甘薯单产纪录!这一数据 , 让东营义和慧海家庭农场经理李慧非常兴奋:“这可真是盐碱地上长出了‘金蛋蛋’!这连小麦玉米都不长的盐碱地 , 地瓜亩产居然超过了7000斤 。 ”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薯栽培与生理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张立明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创造记录的“济薯26”之所以能在盐碱地创出高产:一是品种高产、优质、抗病、耐盐碱;二是采用滴灌、地膜覆盖等系列配套栽培措施 , 通过良种良法配套 , 实现了优质高效 。
在盐碱地里创造高产不容易 , 这背后是长期的奔波忙碌 , 日日夜夜的付出 , 左右求索的攻关 , 不为人知的辛劳……
改造盐碱地 , 需要“良种+良法”配套 。
“通过测产 , 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的棉花平均亩产达到323.8公斤 , 增产17.8% , 与非项目区相比增产效果显著!”10月15日 , 当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董合忠宣布这一结果时 , 四家承担单位无疑是欣慰的 , 这意味着大量的付出 , 最终得到了回报 。
盐碱地“根际微域改良”土壤修复菌剂开发应用项目 , 是由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山东亿安生物公司联合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厅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 该团队采用国际领先的基因编辑技术Red/ET DNA重组工程技术进行攻关 , 经过了试验和示范验证 , 最终成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