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
_原题是: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
姚林林的网店里 , 出现了一则买家紧急求助:“购买的时候显示账户冻结了9000元 , 付不了款 , 怎么回事?”今年春天 , 姚林林考研上岸 , 暑期后到就要上海一所知名高校就读 。 此后 , 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开始向她“求经验” 。 后来她干脆开了网店 , 售卖自己的考研笔记 。 本着顾客的问题都是大问题的理念 , 她赶紧向买家询问情况 , 却不想 , 这句话正是诈骗陷阱的诱饵 。
电信诈骗以千变万化的形态出现 , 造成人民群众财产损失 。 最高人民法院今年6月发布 ,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仍居高位 , 在一些大中城市 , 此类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 。 据中国公安部统计 , 2020年 , 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 , 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 , 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1.1万个 , 封堵涉诈域名网址160万个 , 劝阻870万名民众免于被骗 , 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 。
大学生等青年群体 , 是接触电信网络设备技术、产品的主体人群 , 一些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牵动人心 。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6所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 , 共回收有效问卷2746份 。 调查显示有10.09%受访者曾掉进诈骗陷阱 , 31.25%受访者曾遭遇过诈骗但没有上当 , 50.98%受访者身边有人有被骗经历 , 仅25.97%受访者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听说过身边人遭遇诈骗 。 受访大学生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重视程度较高 , 95.59%受访者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 。
电信网络诈骗“魔爪”向校园蔓延
说起“诈骗” , 来自湖南某高校的梁淇有倒不完的苦水 。 即便已时隔4年 , 第一次被骗的经历仍让她记忆犹新 。 “当时我刚上高一 , 因为是学校是寄宿制 , 所以家里每个月都会给我打一些零用钱 , 不过数额也不多 。 ”但令梁淇没想到 , 刚拿到手的零花钱还没捂热 , 就被骗子给骗走了 。 “大概是中午的时候 , 我收到了一条来自初中同学的消息 , 她表示自己手机停机了 , 希望我能帮她充值200元话费 , 下午就能归还 。 ”收到消息的梁淇有些半信半疑 , 但骗子很快发来了自己的姓名、学号进行“佐证” 。 “我表示只能帮忙充值100块 , 他很快就答应了 。 ”回忆起这段经历 , 梁淇发现骗子在冒充亲友行骗时 , 都会提前做一些“功课” , 了解一些基本信息 , 同时表现得非常着急 , 诱使人赶紧“上钩” 。 “当他连续发来几条信息表示感谢后 , 我很快给那个陌生号码充了话费 。 ”
直到初中同学找回账号给自己发来道歉的信息 , 梁淇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 不敢告诉家里人的她只能暂时”节省开支” , “虽然金额不大 , 但对于当时只是高中生的我来说 , 打击还是很大的 , 用网上很流行的那句话形容 , 就是‘这让本就不富裕的我雪上加霜’ 。 ”
谈及“注销校园贷账户”的骗局 , 来自江西农业大学的闫严表示自己就曾差点“中招儿” 。 开学之际 , 他曾接到过一通陌生号码的来电 , 闫严描述:“对方语气严肃 , 接通过便直接报出了我的姓名和身份证号 , 还问我是否注册过校园贷 。 ”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是新型骗局的常用套路 , 一听见对方说起“影响个人征信” , 很快便慌了神 。 闫严回忆 , 电话那头的不法分子其实说话并不算流畅 , 反而有些磕磕巴巴 , 但还是学生的他一听见“身份信息被盗用”“征信”这样影响重大的词汇 , 慌乱之下很容易被骗子“唬住” 。 “紧接着他便提出帮我注销账户 , 但注销操作有时效要求 , 中途放弃需要时隔14天才能再次办理 。 ”眼见受骗者即将上钩 , 骗子便会趁热打铁 , 要求受骗者需在半个小时内将3万元转移到“安全账户” , 账号注销后 , 钱款则会原路退回 。 “所谓的‘安全账户’其实就是他们的个人账户 , 我是在借钱的过程中经人提醒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骗局 。 等我再次质问他的工号及姓名时 , 他立马就把电话给挂了 。 ”后知后觉的闫严出了一身冷汗 , “还好我学费交得早 , 如果我手头上刚好有3万块 , 可能就真的被骗走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