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充电:共享经济第一股为何褪色?( 三 )


那么激励费能不能降下去?
格局上看 , 今年以来 , 街电和搜电合并为“竹芒科技” , 美团和来电科技的业务逐渐收缩 , 市场份额逐渐向“小竹兽”三家倾斜 , 还没有到可以稳坐钓鱼台的时候 。
空间上看 , 根据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报告 , 一二线高产区已经得到覆盖 , 用户习惯培养成功 , 各家正发力下沉市场 。
怪兽直营的主战场在一二线 , 当一二线城市只剩下存量竞争的时候 , 商家的议价能力会更强 。 2021年半年报 , 没有详细披露 , 但说明了销售费用的增加是因为支付的激励费增多 。
那么 , 下沉市场 , 就没有战火了吗?
命门:商业模式脆弱
根据头豹研究院的研报 , 三四线下沉市场里 , 企业更倾向于采用代理的模式 。 代理模式下 , 共享充电宝企业赚取的是售卖柜机的差价和少量分成 。
下沉市场里 , 代理商或者直营企业都不能搞大水漫灌 , 要有选择性地向生活节奏慢、收入相对高的地区铺设 , 收费上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 所以即使下沉市场渗透率低 , 增量也未必广阔 。
资本市场看重增量空间大不大 , 更看重商业模式是否立得稳 , 前者关乎股价的高估与低估、增长的逻辑是否存在 , 后者关乎企业能活多久 , 偏偏共享充电宝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商业模式 。
第一 , 外部变革不可控 。
共享充电宝 , 最终解决的是电池焦虑 , 快充技术、自带充电宝的习惯、店里提供的免费充电、电池容量的增加 , 任何一种能解决电池焦虑的方案大面积使用 , 都可能宣告共享充电宝模式的终结 。
这些 , 都是不受共享充电宝企业控制的外部因素或变革 。
共享充电宝在满足应急的需求之下 , 的确是刚需 , 可未来应急的场景会不会越来越少?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 商场与餐饮场景的渗透率最高 , 高达61%与55% , 其次是机场与火车站 , KTV、影院、景区等 。
比如高铁、动车上的充电插座排布越来越密 , 出远门不带充电线的应该是极少数 。 再比如 , 无线充电技术适用大部分手机型号后 , 餐厅、KTV、酒吧会不会在大部分桌上或者包房放置无线充电装置?
有人会说 , 现在的模式 , 流量大的商家 , 可以赚入场费和后续的佣金 , 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在消费者选择餐厅、KTV、酒吧时考虑的要素中 , 环境、口味、熟悉度比较重要 , 能不能充电肯定处于末位 。
不管从商家利益的角度还是消费者偏好的角度来分析 , 这个逻辑都是对的 。 不过 , 很多时候 , 餐厅与餐厅的差异不在于口味的好坏 , 而在于一个是川菜一个是徽菜 。 此时 , 小小的服务细节可能就是帮助消费者做出决定的推力 。
更重要的是 , 这是一种内卷 , 一旦有商家开始提供无线充电服务 , 一整个商场或者一条美食街都会跟进 。 因为根据行为经济学的预期理论 , 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 , 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 , 对消费者流失的厌恶会让一些商家放弃多赚取佣金的现行合作方式 。
应急场景的减少会动摇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式存在的根基 。
第二 , 营收结构单一 。
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的核心收入来自移动设备充电业务 , 2020年占比达96.5% , 营收结构单一 , 抗风险能力弱 。 一旦主体翻船 , 连个救生艇都没有 。
其余3.5%的收入包含直接销售柜机和广告业务收入 , 广告正是备受诟病的一点 。

怪兽充电:共享经济第一股为何褪色?

文章图片
图4/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