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充电:共享经济第一股为何褪色?


怪兽充电:共享经济第一股为何褪色?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作者/何玥阳
来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一个企业的创立往往和创始人的经历或者遭遇相关 。
因为租房受骗 , 左晖自己干中介 , 创立了链家及贝壳;美团进军酒店的一个原因也是一位负责人在回到老家县城之后订不到酒店;胡玮炜因办卡的值岗亭关门 , 没办法租到自行车 , 创立了摩拜······
同是共享经济的怪兽共享充电宝 , 诞生也源自一段糟心的经历 。
2017年初 , 刚刚卸任Uber相关职务的蔡光渊在上海静安寺附近办完事 , 准备打车回家时 , 发现手机没电了 , 他找了不下5家商户请求帮忙充电 , 均遭拒 , 最后一个美妆柜台的业务员帮他充了5%的电 , 他才回到家 。
尽管一些共享充电宝企业成立更早 , 但一直不温不火 , 在共享单车的光环之下毫不起眼 , 直到2019年 , 共享充电宝开始提价 , 公众才注意到原来共享充电宝还活着 , 而且实现盈利了 , 怪兽就是之一 。
2021年4月 , 怪兽充电在纳斯达克上市 , 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享经济第一股 。 共享经济和盈利 , 概念和增长 , 面子和里子 , 怪兽都有了 , 投资人却不买账 , 股价跌跌不休 。 本文将从商业模式、业绩和外部因素的角度探究原因 。
矛盾:在夹缝中生存
在怪兽充电身上 , 存在两个矛盾 。
第一个矛盾是业绩大增 , 股价下滑 。
今年上半年 , 怪兽充电营业收入18.19亿元 , 同比增长89.7% , 归母净利润则实现扭亏 , 从亏损1.08亿元转为盈利0.23亿元 , 而2.9美元的股价较8.5美元的上市价格 , 跌去了66% 。
第二个矛盾存在于规模和利润之间 , 同时也是第一个矛盾的答案 。
站在市场的角度 , 点位铺设的提升 , 行业整体渗透率的提高 , 有利于培育消费者的习惯 。 如果借充电宝这一过程不够便捷 , 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自己携带充电宝 , 只有投放够多 , 铺排合理 , 消费者的取用和归还都方便 , 才能完成市场的培育工作 。
这一过程为非零和博弈 , 各大玩家都是行业发展的推手 , 有互利之功 。 同时也是竞争对手 , 奉行的都是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 收获粉丝的原则 , 价格越低越容易规模化 。
所以初期的共享充电宝基本上是每小时收费0.5元到1元 。
在完成这些工作后 , 市场上形成了三电一兽(街电、来电、小电和怪兽)的竞争格局 。 有了共享单车火拼到最后一地鸡毛的前车之鉴 , 涨价成了共享充电宝的主旋律 。
频繁涨价之后 , 有的酒吧、夜店已经高至10元/小时 , 24小时封顶价格也从20元、40元涨到99元 。 对待涨价 , 有些人的心态是 , 就是涨到10元/小时 , 该用也得用 , 也有一些人觉得 , 这就是趁火打劫 。
这两拨人群的撕裂 , 戳中了共享充电宝的矛盾之处 , 即 , 价格必须低 , 才能扩大接受共享充电宝用户的规模 , 而价格放低 , 又无法盈利 , 所以其生存空间相对狭窄 , 整体的盘子也不会大 。
从1元到2元 , 2元到4元 , 共享充电宝企业选择涨价 , 是希望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 让用户对价格产生钝感 , 以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打败对涨价的不满 , 来拓宽生存空间 。
可是这个如意算盘并不那么容易打 。
第一 , 国家对于共享品牌频繁提价做出了指示 。
今年6月 , 国家多部门联合召开行政指导会 , 要求8个共享消费品牌限期整改 , 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 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的经营企业正积极整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