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机、打榜、应援……“饭圈”不该“圈”住运动员| 睡前聊一会儿】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 , 梦中有世界 。 听众朋友 , 你好 。
机场里 , 粉丝接送机 , 层层人墙拥堵通道 , 影响正常通行;网络上 , 有组织的控评打榜 , 干预网友正常发表言论……这些“饭圈”的常见行为 , 让人不堪其扰 。 若是把粉丝接送机、打榜控评的对象换成运动员 , 大家又怎么看呢?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

文章图片
图1/2
近年来 , 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 人们对运动员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 , 不再局限于赛场上的高光表现 , 开始向日常生活延伸 。 毋庸置疑 , “体育破圈”是一个好的趋势 , 让体育运动的影响变大 , 也让更多运动员的成绩和努力能够被看到、被认可 。 但同时 , 这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 一部分粉丝把关注点从赛场扩大到场外 , 蔓延至训练、活动、甚至私人行程 。 前有各路网友赶往全红婵老家打卡 , 影响家人生活 , 后有粉丝机场围追堵截国乒选手 , 干扰公共秩序……这些“疯狂”的行为 , 已经影响到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赛训活动 。
纵观粉丝的这种不合理行为 , 是出于爱吗?显然不全是 。 游泳运动员汪顺被粉丝强行戴上帽子时 , 拒绝与为难的情绪清晰可见 , 粉丝却熟视无睹 , 甚至大声呵斥“给我戴上!”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不堪接送机之扰 , 希望球迷“把握住应有的礼貌边界” , 粉丝越界行为却愈演愈烈 , 迫使其再度发声:“请大家只关注赛场”“反对通过特殊手段获取他人的行程信息、跟机、代拍等严重侵犯隐私的‘饭圈’不良风气” 。 种种行为 , 忽视了运动员的切身感受 , 是借着粉丝的名义 , 以爱之名进行着失范行为 。

文章图片
图2/2
图源网络
客观来说 , 把运动员作为偶像 , 本可以是充满正能量的好事 。 赛场上 , 运动员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身姿 , 顽强的意志、对目标的坚定、不轻言放弃的心态 , 都是闪亮的发光点 ,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 篮球运动员易建联儿时的偶像是王治郅 , 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的偶像是邓亚萍……偶像的力量 , 能够激励粉丝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 。 但对于部分粉丝来说 , 他们青睐的并不是赛场上拼搏不止的选手 , 而是赛场外颜值出众、荣誉加身的“明星” 。 他们透过层层滤镜为运动员打造人设 , 不允许任何人说运动员的缺点 , 比赛失利也听不得任何的批评 。 这样的粉丝 , 不仅没有理解体育精神 , 也无视了运动员在荣誉背后的努力 , 甚至可能会影响运动员正视失败的态度 。
在讨论体育“饭圈化”时 , 常有一种观点 , 认为粉丝为运动员带来了流量 , 提高了商业价值 。 这种言论看似很有道理 , 实则却是本末倒置 。 商业价值也好 , 粉丝流量也罢 , 最基础的都是来自于运动员的成绩 。 没有成绩 , 粉丝终有一日会散尽 。 而那些盲目崇拜、过度吹捧 , 极有可能扰乱运动员的心理 , 使他们迷失初心 , 丧失斗志 , 止步不前 。 粉丝来去如风 , 培养一名运动员却殊为不易 , 如果因“饭圈”的鲜花和掌声耽误了职业道路 , 对运动员自己和体育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 。
爱一朵花 , 最好的方式是陪它盛开 。 接送机、投票、打榜等固然是个人表达喜爱的方式 , 但喜爱的前提是尊重 , 尊重个人意愿 , 而不应不论时间地点、不讲方式方法地倾泻个人的情感 , 更不能影响公共秩序、打扰他人生活 。 关注一位运动员 , 了解他所热爱的运动 , 在赛场内欢呼呐喊 , 为运动员加油助威 , 在赛场外 , 以永不言弃、奋勇争先的精神激励自己成长 , 与运动员共同进步 , 才是粉一位运动员的正确姿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