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上下学时,学校门口水泄不通,那么多人不放心孩子吗?

感谢提问:
大校园、大班课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生育负担 。因为,上学距离远、每个家庭养育的孩子个数又不多,上下学接送也就在所难免;老师不能为每个孩子“因材施教”,为了自家孩子不输在成长旅途、被迫花钱购买课后辅导培训就在所难免 。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所有自然生命物质都必须从外界摄入养料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成体系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唯有人类具备通过大规模同类分工协作改造自然物质组合形态的本领、唯有人类通过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给结构......但是,婴儿出生之时并不自带任何现代人类社会生产技能 。因此,每个孩子出生之后都必须通过模仿借鉴获得群体社交生存能力,每个成人都有义务和责任辅助未成年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 。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教育从引导孩子们识文断句、知书达理着手,实际上影响的是个人生命成长性格、辅助每个孩子快速成长&成才 。因为,书籍中记载着先贤们为人处事的济世哲学和人类社会实时最先进的生产劳动经验,通过读书学习现代人能够站在前人创造的文明智慧台阶之上快速成长&成才 。
俗话说:“孩子是天生父母养的 。”人类社会早期【比如我国社会倒退100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尚有80%左右的人不识字】,由于社会文明积淀少、普及程度低,普通民众家的孩子极少有机会接受系统性的人类文化教育,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谁生、谁负责养育 。18世纪附带动力机械开始在进入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行列以来,人类关于生产劳动的实践经验快速积累 。同时,由于附带动力机械对生产劳动者自身文化素养要求更高、要求生产劳动的专注程度更高、职业劳动兼顾照料孩子的时间更少 。因此,为了给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缓解职业劳动者不能兼顾陪伴自己孩子学习成长的尴尬,职业化的公办教育开始在全社会普及【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 。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 。由此,人口生育便进入了父母生+家庭&学校【家长与老师】共养时代 。
学校教育是附带动力机械进入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之后的产物 。因为,附带动力机械进入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之前,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复杂程度较低、生产劳动工具操作相对简单、人们在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就可以完成对孩子的成长教导 。因此,彼时人类成长教育多以亲子相教为主;附带动力机械拓展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生存环境的领域宽度、减轻了生产劳动对人类的体力要求、对人类智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附带动力机械进入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之后,带着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轻易学会操作复杂机械成了往事 。所以,随着附带动力机械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普及,学校教育也随之被普及 。
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建发展建设储备人才的摇篮、缓解职业工人难以自己培育儿女的成长加油站 。学校拥有生机勃发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教学设施、高素质专职教员、统筹严密的施教纲领、完备的学习成长认证体系......然而,学校教育应附带动力机械工业革命而生,难免会附带诸多工业生产劳动的气息,比如希望把校园越建越大&把授课班级越扩越大、希望将所有孩子都教成具备相同劳动生产能力的人、执行比工厂更严格的“上下班”作息制度等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