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100字

1、昆虫记读后感100字【昆虫记读后感100字】《昆虫记》中的“神秘的池塘”这篇文章 。里面讲到在一个小小的池塘里有好多种小动物,有甲虫,有毒虫,有蝌蚪还有许多贝壳,特别是有一种小虫看上去像戴了羽毛一样,真是漂亮极了!生物的世界真有趣呢!我要好好学习,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秘密!
2、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这本书――《穆斯林的葬礼》,当时看完后心里感觉很沉重,让我无从下笔 , 所以 , 直到这天才写下这篇读后感 。想到书中讲述的故事 , 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一样时代的感情杯具,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
2、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 。自我亲自看过之后,我深深表示赞同,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 。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 , 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讲述民国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讲述北大燕园的景色,让我对北大和学生时代有些感伤;讲述避难伦敦 , 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世界战争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韩新月的命运和与楚雁潮老师之间的感情 。新月还是死了 , 带着遗憾走了 。但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感情以及人性中完美的东西是能够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 。
3、一本厚厚的书,承载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
3、二十四孝读后感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题记
孝,是什么?怎么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直都很懵懂 。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 , 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 , 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
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 , 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的心理 , 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 。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么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终于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 , 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 。”是?。?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 , 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 , 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 。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 。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 。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该学习他 , 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 。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