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联想相比 , 华为的公众形象则显得明亮很多 , 常常被视为华企标杆 , 其管理模式也屡屡被学界所关注和剖析 。
熟悉华为的金明(化名)回忆:“华为长期低调 , 一直到开始做P系列手机 , 才慢慢进入公众视野 。 至于赢得公众的好感 , 主要是几个重要事件的推动 。 ”
“一是手机产品的质量有突破 , 以华为Mate7的成功为重要标志 。 二是2003年跟思科的世纪官司 , 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跟国际巨头掰手腕 , 最后官司得到和解 , 也让华为的技术实力得到关注和认可 。 三是在手机市场上华为一直是跟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一类的国际巨头正面竞争 , 从开始的追赶到4G时代的成功 , 5G时代的引领者 , 这也给华为树立了比较正面的形象 。 ”
近些年来 , 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海思国产芯片、自主研发的汽车操作系统等等 , 由于颇具技术含量 , 又有平台性质 , 所以 , 受到的关注度更高 , 国人给予的期望值也更高 。 由于国际化和3G、4G、5G等战略需要 , 华为从1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IBM、美世、奥美等国际咨询公司的流程管理和人力资源体系等 , 使得华为的组织建设和业务流程管理 , 堪称国内一流 。
研发或是最大的催化剂
到底发生了什么 , 造成了两家几乎同时起跑的企业 , 市场表现有如此重大分歧?或许财务数据可以一探端倪 。
从联想财报来看 , 近10个财年收入还在波浪式上升 , 销售及分销费用也跟着逐年走高 , 行政费用增幅更为明显 , 而研发费用的增加相较起来则显得过于平缓(如下图) 。 其中 , 联想研发费用在营收当中所占的比例在15/16年达到十年高点后 , 从16/17财年开始甚至又缓慢下降 。

文章图片
图2/3
陆玖财经据联想历年财报整理
行业观察人士冬天(化名)认为:“联想最核心的能力还是来自于销售 , 它一贯的销售管理是很强的 , 对应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很强 , 不然采购一多 , 供应不上也是白搭 。 配合国牌和决策链较短的综合优势 , 在国内市场上联想可以直接硬刚DELL、HP和IBM , 包括对IBM的PC业务的整合其实也算是比较成功 。 ”
销售和供应链很强 , 对应的是销售和分销费用居高不下 , 研发投入却太少 , 占比常年徘徊在2-3%之间 , 而联想的收入从2016年开始下滑 。 Linda透露:“产品缺乏突破 , 销售团队觉得越来越有点力不从心 。 ”
即便近三年联想业绩持续攀升 , 冬天认为:“这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 , 带来PC需求的井喷 , 提前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市场红利 , 这种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还需要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里看 。 ”
联想在试图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 。 2016年底 , 联想提出了“三波战略” , 加快转型的步伐 , 其中包括了参与智能物联网的角逐布局 。 2019年 , 联想进一步提出3S战略 , 即Smart IoT(智能物联网)、Smart Infrastructure(智能基础架构)、Smart Vertical(行业智能) 。
9月8日 , 在2021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 , 联想提出以“擎天”为内核 , 与业界伙伴携手构建“擎天联盟” 。 “擎天”包含了技术中台和通用业务中台的GPaaS层 , 以及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VPaaS层 , 并且具有云原生、中台化、AI智能三大技术特征 。
承担研发重任的联想研究院 , 在沉寂多年后 , 也在网站上展示了自己2020年的研究成果 , 诸如推出联想首款自研工业机器人——联想晨星机器人;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突破1200件等 。
然而 , 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联想还是沉浸在‘组装’的思维里 , 认为凭借自己在终端和制造上的优势 , 就可以通过把数据、计算力和算法结合起来 , 制造出新的技术生态 。 但目前更有想象力的终端是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 , 而不是PC端 。 联想在这些方面都长期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势能 , 很可能不仅错过智能手机时代 , 或许还将错过AI和智能物联网的未来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