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 , 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 , 中国空间站迎来了首位女航天员 , 这不仅将刷新我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驻留的最长纪录——6个月 , 王亚平还将出舱作业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 中国女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根据相关报道 , 除了严苛的身心素质要求外 , 还需要经过4到10年的“魔鬼训练” , 航天员要完成空气动力学、电工电子学、天文学、高等数学、航天医学、英文等60多门文化课 , 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及适应性训练 , 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的学习训练 。
航天员的训练和培养对学校教育有怎样的启发?尽管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 , 有着完全不同的培养目标 , 但在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 教育既然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 因此对学生的潜能有恰当的估计 , 便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 。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 , 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 着眼点不仅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 还在意志品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 。 让学生有更为丰富的学校生活 , 能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获得更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 关键在于价值导向的明确和教学方式的恰当 。
那么 , 我们到底要用什么精神来教育青少年 , 应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文化?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与快速的经济发展 , 带来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 , 也让全社会慢慢滋长一种潜在的奢华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之风 。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忧患意识 , 是很危险的 。 如果未来一代怕苦、畏难、无进取精神、无竞争勇气 , 是令人担心的 。 因此 , 学校教育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
【教育当培养 学生坚毅品质】中华民族曾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远古神话 , 有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以勤劳勇敢著称的中华民族 , 有振兴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勇气 。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 , 这是不够的 , 还应该教他们成人后保护自己、乐于奉献、建设家国 。
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 重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选择吃苦 , 也就选择了收获 , 选择奉献也就意味着选择了高尚 。 王亚平之所以有这种拼搏精神 , 能吃苦和奉献 , 勇敢挑战自己身心的极限 , 是出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忠诚 , 出于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 她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 , 看似遥不可及 , 但只要你努力 , 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 。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 , 但道不可坐论 , 德不能空谈 , 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 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 以及自强不息、勤奋努力的人生态度 。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6日第2版
作者:叶水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