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图1/5
心脏有着全世界最惨烈的工作模式:007×365 。 你在“996”的时候 , 你的心脏也在不声不响地陪你加班 。 这个老实的器官很少发声 , 但回头讨要起“加班费”来 , 可能直接会问你“要命” 。
撰文 | 孙琳钰
审校 | Clefable、 二七
社会高速运转 , 不管是外卖小哥、程序员还是演员艺人、医护工作者 , 各行各业中猝死事件都屡见不鲜 。 猝死事件中约80%为心源性猝死 , 除本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外 , 熬夜加班导致睡眠不足 , 也让越来越多看似健康的人暴露在出现恶性心律异常的危险中 。
现代医学认为熬夜会扰乱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 从而导致包括心脏在内的诸多器官的功能紊乱 。 近日 , 在一篇发表于《自然·通讯》的论文中 ,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熬夜诱发心律异常事件的新机制 。 他们发现 , 除了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外 , 心脏也有一个独立的“生物钟” 。 如果熬夜打乱了心脏的昼夜节律 , 可能会直接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
心肌细胞的一天
自然状态下 , 人一天中的心率是有明显起伏的 。 早晨起床时心率往往较快 , 可达90~100次/分钟;情绪紧张或激烈运动时可达200次/分钟;而晚上深睡眠时心跳会降至50~60次/分钟 , 大约只有火力全开状态下的30%~50% , 这也算是心脏“忙里偷闲”的时间 。
过去认为 , 心脏的这种节律主要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 。 交感神经会在清醒时兴奋加快心跳 , 副交感神经在睡眠时兴奋能抑制心跳 , 二者相互平衡制约来适应生理活动需求 。 然而 , 在新生小鼠的原代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中 , 科学家却分别观察到了其放电频率和心跳存在着明显的12小时周期变化 。 在没有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的培养皿里 , 规律变化的放电频率意味着心肌细胞有着自主的节律 。

文章图片
图2/5
细胞内的昼夜变化
心肌细胞经过兴奋-收缩耦联 , 将起搏细胞传来的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收缩 。 因此 , 心肌细胞的活动直接依赖于细胞内外的离子(K+、Na+等)浓度差 。
科学家首先在小鼠的心肌细胞中观察到 , 对电生理活动非常重要的K+、Na+和Cl-丰度(细胞内的相对离子浓度)确实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 , 这会直接影响心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 。 同时 , 研究人员察觉到 , 离子丰度的变化可能是在呼应另一种分子的昼夜节律 。
果不其然 , 研究人员检测到心脏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也有非常相似的丰度振荡 , 只不过蛋白的振荡节奏与离子完全相反:当细胞中可溶性蛋白丰度达到顶峰时 , 细胞中的离子丰度反而达到低谷 。 数据表明 , 离子浓度差变小也往往伴随着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的兴奋 。
细胞活动、离子丰度和蛋白质丰度都在昼夜变化 , 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文章图片
图3/5
幕后调控者
有研究表明 , 人体内约20%的蛋白质在一天中会有明显的浓度变化 。 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 , 其含量波动对细胞渗透压的影响是巨大的 。 当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增加时 , 其内部的物质浓度快速上升 , 理论上有可能导致大量水分渗入 , 进而胀破细胞 。 而实际上细胞体积在一天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这也是细胞工作的重要基础 。 研究人员认为 , 这其中一定有补偿机制来应对蛋白质浓度的昼夜节律 , 对象很有可能就是细胞质中“充裕”的钾离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