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达人汇 微软人立方( 二 )


在亚洲研究院内,90%以上的科研人员是华人,像聂再清团队一样的研究小组有20多个,其中很多都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研究,涵盖了从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到在线搜索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方方面面 。3月在美国高调上线并引发轩然大波的微软人工智能助手Tay的原型,即在中国有4000万用户的语音助手“微软小冰”,正是这些研究团队的另一项成果 。
【微软达人汇 微软人立方】研发团队
身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掌管这个全球最大高科技公司研究事务的沈向洋博士,也起步于位于北京的这个研究院 。沈向洋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是聂再清的上司 。
1999年,沈在北京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这个研究院第一名研究员,主攻视觉识别 。那一年,李开复任亚洲研究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微软实验室开始拼音输入程序的研发 。李开复和沈向洋不仅都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且都师从1994年的图灵奖获得者拉吉·瑞迪 。从1999年开始,直到今日,人工智能都是整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攻方向之一 。

微软达人汇 微软人立方

文章插图
现在沈向洋的办公室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总部,从窗外望出去,能隐约看到雷德蒙大学的操场 。19年前,Windows95在这里正式发布 。那曾是微软最辉煌的时期,Windows几乎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直到2007年,雅虎和谷歌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这种通过广告赚钱,而对用户而言一切免费的模式与微软截然不同,也让微软第一次正视自己已经错失了搜索的机会 。
那是一次输在策略的赛跑 。事实上,2007年沈向洋在亚洲研究院任院长时,这里的自然语言研究及机器学习已小有成果——这两者正是搜索技术往前发展的核心 。正因如此,当年年底,当时任微软CEO的史蒂夫·鲍尔默决定要在微软内部打造一支搜索团队时,选中了沈向洋 。
鲍尔默当时给团队打气说:“我调了一个最懂技术的人,叫沈向洋,又调了一个最懂产品的人,叫纳德拉 。”接下来的几年,沈陆续从亚洲研究院带了54个研究员到必应(Bing) 。这些研究员最后都成为了搜索团队里面的技术骨干 。
又过了六年后,纳德拉成为了微软的掌舵人,把公司带向云计算,而沈向洋这位出生于南京的中国人,则成为了微软创新理念的重要布道者 。他所带领的研发团队时刻都在为微软寻找下一个“伟大的点子” 。
这两年,如何让研发团队这个微软重要且宝贵的资产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一直是纳德拉和沈向洋反复讨论的话题 。为此,沈向洋更改了研发部门的一些规划与制度 。微软在全球拥有11个研究院和实验室,在研究院里,研究工作以研究领域为单位独立运行,同时研究组之间、研究组与产品部门之间又保持密切合作 。
过去,研究小组不是一个真正的产品研发团队,而是以基础研究为主,较少考虑市场因素,现在沈向洋希望研究团队也参与产品的研发 。“为微软孵化颠覆性科技并创造新的业务 。现在我们部门建立了几个团队,专注于新业务 。”他说道 。
每年,微软研发集团会挑选一些项目向公司业务部门展示,但只有七个项目进入到最后的颠覆性科技评估环节 。这些入选的项目大都在相关性领域有颠覆性的研究发现 。每年10月,在雷德蒙会议室里,各个项目负责人都会与微软高层们进行4个小时的头脑风暴,沈向洋会在一旁收集反馈,并决定下一步动作,比如,是否立刻将其落实为产品 。
一些项目已经处于前期研究的阶段,其中包括位于美国加州的圣塔芭芭拉市(Santa Barbara)的量子计算实验室;英国剑桥研究院在做生物计算(Biological Computing)的长期研究;最近,微软还试图在DNA上存储海量信息,并为此新建了一个Wet Lab……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