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跻身“万亿俱乐部” 新能源产业链大爆发( 二 )
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 , 即便有去年高基数和芯片短缺的影响 , 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仍维持高增长 。 乘联会数据显示 , 今年1~9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达到了182万辆 , 去年同期为60万辆 , 同比增长203% , 大超市场预期 。 除了A00级继续成为销量担当 , A级和B级市场份额均有明显抬升 , 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或将成为电动车企下个发起总攻的细分市场 。
小鳄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监黄慧对第一财经表示 , 对明年新能源车销量高增长的预期不变 。 主要逻辑是 , 首先就渗透率角度而言 , 2021年1~9月欧洲电动化累计渗透率为18.1% , 中国同期渗透率为12.6% 。 目前渗透率在逐月加速 , 尤其是9月份提升较快 , 当然这有燃油车缺芯的影响 , 但是电动车渗透率的曲线基本跟智能手机一致 , 预期将继续呈现加速的状态 。
此外 , 黄慧认为 , 电动车的供给方面较超预期 。 “除了特斯拉 , 国内造车新势力以及比亚迪和在积极转型的长城、吉利等车企 , 都在新能源汽车的供给方面做了非常多有意义的尝试 。 尤其是智能化座舱的设计和符合中国家庭以及特殊群体(例如长城针对女性客户)的设计 , 让消费者有了非常好的体验 。 加上智能汽车特有的加速快、噪音低、更多车内娱乐设施等优势 , 非常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 因此预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首选电动车 。 ”
从目前电池龙头公司的排产情况看 , 卖方也上调了明年国内电动车的销量预期 , 从原来的450万辆 , 上调到500万甚至600万~700万辆 。
中国造车新势力加速发展 , 国际巨头都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 未来的竞争会越发激烈 。 汇华理财权益配置总监董伟炜对采访人员称 , 中国的自主品牌公司在这轮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是有机会的 , 过去在燃油车时代 , 国产车企在品牌、核心零部件甚至渠道上都不如欧美甚至日韩系有优势 , 但是当前 , 国产品牌出现了一些新的竞争优势——新能源车整个产业链优势已经非常显著 , 对自主品牌形成供应链支撑;华为等科技企业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赋能;中国消费者的国产品牌偏好的觉醒等 。 当前 , 国产品牌占终端销售的比例大致还不到40% , 未来大概率会大幅超越50%以上 。
中游各环节供需格局差异较大
中游锂电池也在电动车的带动下景气度飙升 , 宁德时代近期上调了明年的出货预期到350GWh , 对于中游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 但是具体到电动车中游各个环节 , 明年的供需格局差异较大 。
黄慧对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业内普遍的观点认为 , 三元正极没有产能瓶颈 , 明年整体可能处于过剩状态 。 磷酸铁锂正极中前驱体产能利用率维持在高位 , 供需矛盾可能贯穿明年全年 。 负极则因为限电导致的石墨化紧张 , 可能在明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 但石墨化总体是不缺的 。
施罗德首席投资组合经理Simon Webber对采访人员表示 , 电池阴极材料是锂电池重要零件 , 该行业的供应商已大幅扩大生产规模 , 但仍有众多新晋企业争相涌入 , 不断推高行业产能 。 因此 , 该行业的结构变得分散 , 即使增长强劲 , 市场亦已出现供应过盛的情况 。 但凡涉足该行业的 , 利润和资本回报都在面临压力 。
【特斯拉跻身“万亿俱乐部” 新能源产业链大爆发】就隔膜而言 , 黄慧认为 , 在明年仍然会保持供给紧张的状态 , 并且可能持续有涨价预期;电解液的供需矛盾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得到缓解 。 “最近涨幅较好的铜箔 , 目前也被认为是明年较为紧缺的环节 。 铜箔的优质产能较为紧缺 , 但是技术替代以及产能利用率等问题上 , 业内还存有一定分歧 。 总体看 , 明年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的主要是隔膜、铜箔、正极前驱体以及石墨化负极等环节 。 ”黄慧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