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在上世纪90年代 , 你开公司办企业手里正好有500万港币 , 你会干什么?买设备?买地皮?可能大部分企业家会选择投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 毕竟那个时代在中国沿海地区 , 只要开个工厂拿到海外订单 , 赚钱还是很容易 。
然而在深圳 , 齐心集团的创始人陈钦鹏却拿着500万港币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大师靳埭强为齐心设计商标 , 树立国际化品牌形象 。 陈钦鹏的这一做法让他在业内甚至公司内部都饱受争议 。 大多数人认为他这500万港币花的不值 。
1991年创立齐心的时候 , 陈钦鹏看到日本的一个品牌 , 印台做的非常精致 。 他说日本人能够做的东西 , 中国人也能够做 , 而且也能做出和日本一样品质的产品 。 此后他建立一个信念 , 下定决心要打造自己的一个品牌 , 品牌设计要具有国际化、前瞻性和未来性 。
从那个时候起 , 注重产品品质、产品设计就成为齐心集团的基因 。 在这种基因的影响下 , 一些顶尖的设计人才被吸引到齐心来 , 这里就包括获得过国际红点奖机构颁发奖项的本册设计大师庄鸿 。
庄鸿在设计本册之前一直做国际海员 。 长年的海员生活 , 让他养成了写航海日志的习惯 , 可是那个时候的本子都很大 , 书写和携带都不方便 。
一次休假 , 庄鸿偶然接触到了文具行业 , 他决定结束海上的漂泊 , 回到陆地开启了文具设计的职业生涯 。 这一干就是30年 , 从此人生开挂 。 从随意卷曲不会损坏的本子 , 到可以存放手机插针的收纳包 , 庄鸿的设计不断获得国际大奖 。
庄鸿说 , 他所有的设计都来源于生活 , 就是要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 。 他认为中国的产品设计要更加严谨 , 要有自己独创的风格 。 现在同国际品牌竞争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没有高端生产设备 , 产品的原辅料没有竞争力 , 中国设计师很多好的想法没有办法变成产品 。
如何走出国门 , 让品牌全球化?自从中国加入WTO后 , 一众企业都在根据自己的企业基因寻找实现全球化的路径 。
齐心集团副总裁、国际事业部总经理李秋红说 , 齐心集团分四步逐步打开海外文具市场 。 首先是要走出国门 , 走到当地市场去看看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 了解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 然后看产品在那里受不受欢迎 。 通过当地人的审美观念确定哪些东西好卖 。
后来发展到可以去世界各国参加重要的文具展会 , 参会的时候就会比较全球各地文具产品的差异 , 尤其会去世界各国体验当地的生活 , 特别会带自己的设计师一同去了解当地的生活 , 回来以后设计产品就会更接近那个市场的需求 。
第三阶段的时候 , 齐心会在世界各地寻找了解当地生活的华人设计师 , 然后跟这些设计师合作 , 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具产品 。
第四个阶段 , 也就是现在 , 齐心集团开始同外国设计师或者外国设计室合作 , 及时给齐心提供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 以及文具产品功能、设计、色彩等方面的信息 , 包括当年的国际流行色彩 , 从而能不断设计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具产品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 产品的品质、产品的设计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内容 。 这当中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尊重 , 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 , 更有效的提升中国品牌的设计水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