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北辰
逻辑超强的张一鸣 , 却是逻辑的敌人 。
文章图片
现在有谁不是短视频的用户呢?恰如二三十年前 , 有谁不是电视机的观众呢?
以1450年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机为起点 , 此后500年 , 书写文明攀至传媒之巅 , 直至上世纪60年代电视机的出现 , 才让情况发生反转 , 口语文明开始弥漫 。
1992年 , 尼尔·波兹曼写了《技术垄断》 。
【书写文明的挽歌】那时还没有互联网 , 波兹曼书里的“新媒体” , 就是被现在年轻人抛弃了的电视机——电视的崛起 , 宣告了书写文明的衰落 。 《技术垄断》整本书 , 就是波兹曼献给书写文明的悼词 。
这篇文章亦是如此 。
因为经过现在的新媒体——也就是短视频的洗礼 , 辉煌的书写文明已经奄奄一息 。
为什么要喊破喉咙 , 逆着口水 , 给书写文明唱挽歌呢?口语文明不香吗?
原因并不唯一 , 我只取其一 , 那就是伴随着口语文明的冲击 , 与文字共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 正面临一场退化危机 。 而逻辑推理 , 恰是人类最重要的理性能力 。
在尼尔·波兹曼眼里 , 互联网的普及 , 导致了与逻辑共生的“书面语”的消弥 , “书面语”的消弥 , 导致了人类思维能力的败退 。
就像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所言:“写作之难 , 在于把网状的思考 , 用树状结构 , 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 ”
与口语相比 , 书写具有更复杂的信息结构 , 大脑将信息“转码”为文字的过程 , 有赖于深邃的逻辑思维能力 。
但在口语传播时代 , 上述编码过程几乎消退 , 文字带来的逻辑推理能力变得冗余 。 人们即使在打字 , 也是在不假思索地用口语 。
书写文明向口语文明的转变 , 是拜技术所赐 。
波兹曼说 , 电视画面平均每个镜头只有3.5秒 , 内容的肆意切换 , 不会给观众太多思考时间 。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机里 , 主持人刚刚报道完一场死亡数千人的大地震 , 就可以收拾心情 , 调整表情 , 说“接下来 , 我们再来看一条娱乐新闻” 。 画面一切换 , 地震的余灰就不复存在 。
书写文明的“树状结构”就这样被新媒介打散 , 变成一锅酸甜苦辣即时享用的“信息杂碎汤” 。
海量 , 快闪 , 毫无逻辑关联的信息碎片 , 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只关注当下 , 漠视历史;只关注心流 , 漠视深度;只关注多巴胺 , 漠视内啡肽 。
最终结果就是 , 随着分析与解读信息能力的丧失 , 除了娱乐至死 , 人们对信息已别无他求 。
看到这里 , 你想到什么没有 。
是的 , 尼尔·波兹曼委实该感到庆幸 , 他没见识过抖音 , 没认识张一鸣 。
逻辑超强的张一鸣先生 , 却是逻辑的敌人 。
张一鸣肯定不会同意 , 书写才是人类文明进步最重要的阶梯 。
他大概会站在尼尔·波兹曼的老师麦克卢汉那边 , 在这位天真烂漫的绅士看来 , 技术降低了传播门槛 , 对社会乃好事一桩 , 信息传播越是高效 , 越有利于开启民智 , 建立共识 。
然而事实是 , 倘若你对“民智”与“共识”的定义与我基本一致 , 那么你就得承认 , “反智”与“分歧”才是互联网舆论场的主旋律 。 尤其是反智浪潮正在席卷一切 , 它不是惊涛骇浪 , 而是日取一瓢 , 如一场思想凌迟 , 每天一刀 , 每天一刀 , 慢慢削刮一切与人类理性相关的品质 。
为何如此?
逻辑连同书面语的消弭 , 无疑是原因之一 。
但事已至此 , 庸众对新媒介的逆来顺受 , 倒也不算可怕 。 庸众嘛 , 就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 给块瓜就啃 , 给个奶头就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