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打窝,钓到也不多”,这句俗语我想大多数钓鱼人都知道,也都明白做好一个“窝子”的重要性,毕竟只有把鱼儿诱到窝中,才有机会钓获到它们,不是吗?所以,窝子做得好与差也可以说是决定渔获量的前提条件。

文章插图
当然了,就算窝子做好了,把鱼儿也诱来了,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能把它们钓上岸,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窝中有鱼,却不见鱼来咬钩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看着窝中有鱼星冒出却不知所措、一脸茫然,甚是苦恼。

文章插图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析,希望能助你排查出真正的原因所在。
一、天气方面?众所周知,在影响渔获量的诸多因素之中,天气因素绝对是占比较大的一个。在天气“不尽鱼意”的时候,哪怕用再好的饵料或是窝料,鱼儿不开口也是枉然,当然,就更别说将其钓获了。
一般地,在气温骤变且温差较大时,水中的溶氧含量会偏低,同时天气又较为低沉,鱼儿往往就表现出不愿进食的情况,即使是窝料的气味把它们诱过来,它们也只会在窝中徘徊而不去吃饵。

文章插图
针对这种情况,其实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法,因为天气因素我们人力是无法控制的,唯有把饵料的味型调得清淡一些,又或者通过“逗钓”来吸引鱼儿开口方为上策。
二、水底有“浆层”?不管是在黑坑池塘还是野外的自然水域,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其水底都会或多或少地形成“浆层”。经常玩黑坑的钓友应该都清楚,有些黑坑池子水底会有一层厚厚的“浆层”,饵料到底后直接就被“浆层”包裹了,鱼儿只能闻其味,根本就找不着,所以就只能在窝中“瞎转悠”。

文章插图
户外自然水域中的情况更是如此,植物的树叶、枯草以及各种动物的排泄物等发酵腐烂之后也会在水底也会形成“浆层”,有时自然水域中的“浆层”比黑坑还要严重,而且水底地形凹凸不平,一旦饵料落入“浆层”,鱼儿很难发现,也就无法顺利的进食。
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饵料的整体状态调整得更为轻盈,让饵料下沉的速度变缓,在饵料未到底之前就让鱼儿发现,并顺利捕食,又或者将线组调成钓离底的状态也行。

文章插图
三、线组搭配不合理?我们都知道在黑坑中钓那些“滑口鱼”,其线组搭配在保证其强度的同时尽量选择越细(小)越好。但是在户外的自然水域,鱼儿会比较“放肆”,进食也更为大胆,它们不会像“黑坑鱼”那般谨慎,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很多在野外的钓鱼人都会将线组选择偏大一号。

文章插图
?殊不知,偏大的线组无法适应自然水域中不稳定的鱼情变化,同时自然水域又多以小鱼为主,偏大号的线组无法让鱼儿顺利吸入,就会造成“有鱼不咬钩”的假象,针对这种情况,只要更换最适用、恰当的线组就可以了。
四、饵料选择不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水族生物中,不同种类的鱼儿对食物的挑剔程度不同,比如鲫鱼属杂食性鱼类,香甜荤素类型的饵料都吃,草鱼就喜欢吃草香型或果香型的饵料,而鲢鳙就偏好发酵型的酸饵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