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衣天使,关爱铅衣侠”调研报告发布

日前 , 《致敬白衣天使·关爱铅衣侠 2019医护人员调查报告》发布 , 这是全国首个关注长期穿着铅衣工作的医护人员工作健康状态的调查报告 。 调查结果显示 , “铅衣侠”工作负荷重、职业病多、心理压力大等问题亟需引起关注 。

据了解 ,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 创伤小、疗效好、康复快、风险低的介入治疗日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 成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 。 造影剂、导管、射线 , 是医护人员开展介入治疗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 , 而穿着铅衣 , 是医护人员减少辐射风险最重要的“常规动作” , 他们也被亲切地成为“铅衣侠” 。

虽名为“侠” , 但“铅衣侠”医护们的步伐并不轻盈 。 二三十斤的铅衣 , 加上长时间站立、长时间高专注度工作 , “身心俱惫”是不少“铅衣侠”每天的写照 。 为了了解铅衣侠群体的真实现状 , 嘉德诺健康集团联合医趋势 , 于2019年8月19日医师节当天启动了“致敬白衣天使 , 关爱铅衣侠”调研项目 。 该调研历时2个多月 , 共收集了2348份来自一线医护人员的反馈 , 其中包含了1281名铅衣侠 。 调查报告显示 , 四成“铅衣侠”每周手术超过10台 , 工作强度超过普通医护人员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钱菊英指出 , 当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分支 , 越来越多的疾病能够用微创的方法进行治疗 。 X线影像帮我们在诊断和治疗中看清器官结构 , 但它对人体有一定伤害 , 介入医护人员需要穿铅衣进行手术 , 相对更加辛苦一些 。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高锋利是该院出了名的“铅衣铁人” , 最高纪录是穿着铅衣在介入手术室连续36小时 。 他告诉采访人员:“前后做十几台手术 , 铅衣三十多斤很重 , 非常热 , 衣服湿透换了五六件 , 大脑还要高速运转 , 非常累 , 做完手术只想赶紧找个地方眯一会 。 ”

他们的连续作战 , 也暴露出“铅衣侠”们健康为工作让位的问题 。 由于介入手术有不少是胸痛、卒中等急重症 , “铅衣侠”的饮食不规律、吃冷饭以及熬夜加班现象高于其他医护人员 。 调查数据显示 , 受访医护中 , 53%的“铅衣侠”患有颈椎病 , 46%的“铅衣侠”患有下肢静脉曲张 , 45%的“铅衣侠”患有胃病 , “铅衣侠”普遍认为与工作高度相关的症状包括肌肉劳损、腰间盘突出、睛晶状体浑浊、静脉栓塞、斑秃等 。

“我们不但要站手术台、做手术、吃射线受辐射 , 还要穿着三十多斤的铅衣、戴铅帽、戴铅镜、戴围脖 , 但心里的压力比这铅衣还重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冯骏说 , 病人的生死就在一瞬间 , 很多时候 , 上手术台时病人已经命悬一线 , 好不容易救回了病人 , 回到家里凌晨三点才想起来爽了家人的约 , 又辜负了家人的等待 , 心理压力非常大 。 事实上 , 这并非特例 。 调查报告显示 , 近3/4的“铅衣侠”感觉平时压力较大 。

然而 , 即使面临如此大的身心压力 , “铅衣侠”们表达更多的还是对生命的坚守 。 65%的“铅衣侠”表示 , 一天手术后很有成就感 。 山西省心血管医院神经外科兼神经技术科主任蒯东说 , 看到垂死的病人获得了新生 , 瘫痪的病人重新站了起来 , 昏迷的病人睁开双眼 , 呼唤亲人的名字 , 这些都让我们愿意背负沉重铠甲去用新技术救治复杂的患者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吴轶喆也表示 , 即使我们吃了很多射线 , 站的时间很长 , 但是病人有一个好的结果 , 我们还是很愿意的 。 (光明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田雅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