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四个百万亩产业规划,换来一份“硬核”脱贫答卷
新华社成都10月28日电(采访人员黄卧云)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省通江县在精准扶贫机制的倒逼下 , 政府改变“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 主动舍弃过于注重规模的四个百万亩产业规划 , 使产业发展聚焦更精准 , 终于挖掉“穷根” 。
通江县正在对最后35个贫困村、2万贫困人口进行逐村逐户核查验收 。 此前 , 它已退出122个贫困村 , 减贫9.1万多人 。 2014年 , 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村157个 , 贫困人口11万余人 。
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时 , 通江县制定了四个百万亩产业发展规划 , 有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 , 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 , 茶叶和中药材产业 , 生态养殖业 。 虽然都是本地特色产业 , 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 。
“过去上面号召种什么 , 基层就种什么 , 现在精准扶贫 , 每村每户都要求有支柱产业和增收项目 , 必须突出实效 。 ”青浴乡党委书记马通说 , 他们乡发展了10多年的核桃产业 , 却没太大起色 。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 , 最后把青峪猪、枳壳和李子作为青浴乡的主导产业 。
青浴乡的优质李子产业是张莉的3000亩生态李子园带动起来的 。 由于产品品质优良 , 市场前景好 , 其他乡镇的3个深度贫困村慕名而来 , 也发展起了李子产业 。 她卖出育好的苗木 , 第二年就能挂果 。
“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 , 过于强调规模、整齐划一的产业规划不科学 , 一定要因地制宜 。 ”通江县委副书记代堃在接受采访时说 。
“核桃树是常见果树中最难种的 , 只是发动农民把树栽下去 , 没有什么收成 。 ”10年前返乡种核桃的杜黎平说 , “海拔高的地区和海拔低的地区都不适宜核桃生长 , 通江是典型的山地立体气候 , 各地地理差异明显 , 不可能一刀切 。 ”
国家对精准扶贫的要求 , 推动通江县委县政府寻找更加切合山区实际的发展路子 , 形成了新方案 , 即依托龙头企业 , 注重到户产业 , 发展高端品牌农业 。
青浴乡是秦巴山区有名的青峪猪的发源地 , 该乡玉屏寨村68岁的张自礼在政府帮助下 , 靠养青峪猪脱了贫 。 张自礼养猪收入大幅提升的背后 , 是一个龙头企业的故事 。
以养殖和生产青峪猪闻名的巴山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 , 它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张育贤把青峪猪做到了中国品牌猪肉第一阵营 。
“2009年返乡创业时 , 青峪猪正濒临灭绝 。 ”张育贤说 , 过去几十年 , 由于外来猪的冲击 , 中国本地猪迅速减少 。 在秦巴山区 , 只有没通公路、十分闭塞的地方还有一些饲养青峪猪的农户 。
他决心生产最安全的猪肉 。 2014年 , 公司拿到了欧盟有机认证证书 , 其整个生产链条都达到了欧盟有机认证标准 。
平平常常的青峪猪身价倍增 , 他的企业生产的猪肉 , 每斤超过100元 , 今年更是高达150元 , 一头猪能卖到一万多元 。
他的成功推动了全县青峪猪的生态养殖 , 像张自礼这样分散养殖的农户已有上万户 , 在品牌溢出效应的影响下 , 养猪收益显著攀升 。
目前通江有28家省、市级龙头企业 。 政府加强与企业合作 , 利用企业创造品牌的能力 , 使通江产业做得更实、更强 。 300多名返乡创业人员 , 已成为通江县培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力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