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根”断“穷根” 吕梁山区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太原10月28日电 题:治“病根”断“穷根” 健康路上奔小康——吕梁山区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飞航、王劲玉、刘彤

  今年63岁的马玉生是山西省隰县下李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 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 , 老伴儿多年偏瘫 , 家里每年光看病、吃药就要花费4000多元 , 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 。 “以前得了病 , 能忍就忍 , 怕去医院花费高承受不起 , 结果小病拖成大病 , 治都治不好 。 现在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 , 我再也不怕去医院了 。 ”马玉生说 。

  近年来随着健康扶贫、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根 , 吕梁山区越来越多像马玉生这样的贫困群众 , 拔掉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根” , 同时依靠多种增收手段断了“穷根” , 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坦途 。

  因病致贫:扶贫路上的“拦路虎”

  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地跨黄河两岸 , 包括山西忻州、临汾、吕梁和陕西榆林4地的20个县 。 这里土地贫瘠 , 自然条件恶劣 , 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 , 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

  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地处吕梁山南麓 , 交通极为不便 , 当地有“三川十垣沟四千 , 周围大山包一圈”之说 ,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 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 , 大宁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 约3.6万人 , 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近1万人 , 占贫困人口的28% 。

  在大宁县太德乡茹古村村委会旁边的打谷场上 , 村民侯新凤与家人正将晒干的玉米粒装袋 。 侯新凤说 , 她患骨结核已30多年了 , 因为花不起钱 , 同时家门口也没有好医院 , 以前就在家硬扛着 , 实在难受得不行 , 才买个止痛片吃吃 。

  “很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 , 都是由于农村基层医疗力量薄弱 , 农民因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 , 只能小病拖着不治或者得不到恰当的诊治 , 最终拖成大病 , 进而致贫返贫 。 ”大宁县副县长石晓东说 。

  采访人员在大宁县了解到 , 前些年当地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受到的帮扶一直很弱 , 县医院有些医疗设备还是20世纪90年代购买的 , 有的已不能正常使用 。 近年来大宁县投入2000多万元为县医院更新各种医疗设备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专家组成大宁县卫生计生扶贫工作队 , 下沉到大宁县医院进行医疗管理、护理管理、重点学科工作指导 , 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扶贫工作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目前我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约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 , 而患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中 , 年龄在15岁至59岁的占40%以上 。 他们患病不但要发生治疗费用 , 还会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而使家庭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地 。 因此 , 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 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 。

  健康扶贫:让贫困群众看病更有底气

  同样也属吕梁山区 , 景家沟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苗家坪镇最南部 , 常住人口不足130户 , 全村24户贫困户 , 因病致贫的就有15户 。 说起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 , 大家打开了话匣子 。

  “过去我们村子不通客车 , 去镇上或县上看病只能打车 。 平时头疼脑热就到邻村卫生室买点药 , 只有特别不舒服才到镇上或县上 , 但是也不经常去 。 费用太大了 , 消费不起 。 ”村民景文玲说 , 自己的胃病就是因为一拖再拖 , 现在怎么治也治不好 。

  为了能让贫困山区的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 子洲县近年来充分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口帮扶的机遇 , 在18所乡镇卫生院和2所县级医院为全县贫困人口开设了绿色通道 , 让贫困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