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创造的世界纪录,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丛林坦克战( 二 )

由于战场地形对我军坦克极为不利 , 而且我军的步坦协同战术水平较低 , 再加上越军的反坦克作战极其活跃 , 在整个作战中 , 装甲兵的战损率很高 。 据战后统计 , 坦克装甲车辆的毁伤数占参战车辆总数的31% , 掉沟的和淤陷的占36% , 有48辆各型坦克因为战损严重 , 无法进行修复 , 最终只能是报废 。

对越作战的实战经验证明 , 在山岳从林地组织步坦协同作战 , 就三种传统方式(坦克引导步兵、坦克搭载步兵、坦克支援步兵)而言 , 采取第三种方式为好 , 因为采取前两种方式 , 步兵往往会因为跟不上坦克的速度而造成步坦脱节(搭载坦克的步兵也经常需要下车战斗) , 结果往往是各打各的 , 步兵得不到坦克的支援 , 坦克得不到步兵的掩护 , 从而给敌人以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 。

将坦克置于步兵战斗队形之内或之后 , 占领有利地形 , 作为机动火力点使用 , 坦克及时用火力消灭对步兵威胁较大的敌火力点 , 支援步兵冲击;步兵积极歼灭敌人反坦克手 , 为坦克提供掩护 。 采取这一战术手段 , 便于步坦之间组织协同 , 既发扬了坦克的火力 , 又减少了损伤 , 战果大、代价小 , 是在山岳丛林地作战组织步坦协同的有效方式 。

比如55军坦克团吸取了战役第一阶段的教训 , 在以1营(欠3连)配属步兵攻打谅山市屏障扣马山时 , 就将坦克位于步兵战斗队形之内或之后 , 以火力逐段支援步兵冲击;步兵负责歼灭近距离的敌人反坦克手 , 保障坦克的安全 。

在炮火准备时节 , 坦克按协同计划很快占领了发射阵地 , 炮火延伸后 , 坦克则以准确的火力摧毁敌前沿复活的火力点 , 支援步兵迅速占领了l号高地 。 在步兵发出夺取1号高地及南侧无名高地的信号后 , 坦克1、2连交替掩护转移阵地时 , 步兵积极消灭敌反坦克火器 , 保障了坦克的行动 。

当步兵向郭注北侧高地攻击 , 遭到来自417高地方向敌人的反冲击时 , 坦克2连连长即主动率领2排前出 , 占领有利地形 , 组织集火射击 , 迅速粉碎了敌人的反冲击 , 保障步兵顺利地攻占了郭注北侧无名高地 。 在向扣马山主峰攻击时 , 坦克在那派至波纽西侧高地一线占领阵地 , 以集火射击支援步兵冲击 。 步坦紧密协同 , 仅用50分钟即攻占了扣马山主峰 。

整个战斗共歼敌营长以下500余人 , 摧毁敌各种火炮13门、重机枪6挺、高射机枪8挺 , 为攻克谅山打开了大门 , 创造了有利条件 。 战斗中22辆坦克无一损伤 , 人员无一伤亡 , 受到55军的通报表扬 。 战后 , 坦克2连荣立集体二等功 , 坦克1连荣立集体三等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