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雪山下的最美风景
新华社成都10月29日电 采访人员手记:雪山下的最美风景
新华社采访人员
雪山下 , 一栋宽敞的宅院 , 坐落在318国道旁 。 宅院里 , 两栋小楼色彩斑斓 , 藏式风格浓郁 。
无论刮风下雨 , 还是严寒酷暑 , 几乎每天都有骑行者、旅游者入住这里——布珠民居三姐妹客栈 , 坐标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河口镇香格宗村 。
55岁的布珠 , 是这座民居的主人 。 他身材魁梧 , 长发披肩 , 是典型的康巴汉子 。 一双慈祥的眼神 , 令人倍感亲切 。
布珠说 , 过去他是一个纯粹的牧人 , 从没想到自己会结缘如此多的人 。
2000年左右 , 川藏线兴起了骑行热 ,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成都出发 , 骑行到拉萨 , 或为通过魔鬼式的骑行完成一段自我修行 , 或为领略沿途绝佳的高原风光 。 处在国道沿线的布珠家 , 成了一些骑行者的遮风挡雨之地 。
“那时候沿途旅店很少 , 有些旅客就借宿在我们家 。 后来有人劝我开一家客栈 。 ”谈起客栈的来历 , 布珠说 , “川藏旅游热让我有机会做起了民宿 , 原本客栈的名称叫布珠民居 , 后来有客人说 , 您家有三个女儿 , 何不叫三姐妹 , 更容易记 。 ”客栈遂有现在的名字 。
到访这里的人 , 无不为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留言涂鸦所吸引:幸福 , 就是活在自己想要的状态;这是一场征服自己的旅行;有生之年 , 能有这样一次“骑旅” , 让我的青春有不一样的精彩;雅安7级地震 , 愿一切安好……留言记录梦想 , 涂鸦写满温情 。
5年前 , 哈尔滨游客李国光和同伴在骑行川藏线时遇到大雨 , 衣服全部湿透了 , 冻得嘴唇发紫 , 临时在客栈借宿 。 尽管语言不通 , 但布珠的妻子邓珠翁姆拿出厚厚的藏袍给他们换上 , 熬上热茶 , 煮上热饭 。 李国光感恩于心 , 后来认邓珠翁姆当干妈 , 每年都到客栈来看望 。
一位朋友说 , 骑行川藏线 , 是希望在旅程中消化自己无处安放的情绪 , 又希望得到不期而遇的温暖与包容 。
姐妹客栈或许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不论国籍、不论民族、不论年龄 , 在这里都能得到布珠一家人热情的接待 。
62岁的徐朝日 , 2018年推车徒步川藏线时住在姐妹客栈 。 老徐说:“去年回到武汉老家后 , 我常常想起他们一家人的淳朴、善良 。 他们都是雷锋 。 ”
今年 , 老徐再次推着300多斤重的“简易房车”徒步川藏线 , 专门到姐妹客栈落脚 。 从6月住进布珠家 , 老徐就再也没有离开 , 如今在客栈居住已经超过三个月的老徐 , 寻思着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 。 曾是电工的老徐 , 平时帮客栈维修电路 , 做点家务 , 和布珠一家人亲如一家 , 而布珠不收他任何费用 。
令采访人员惊讶的是 , 像老徐这样在布珠家免费吃住的不在少数 , 最长的一位游客在他们家免费吃住了4年多 , 平时帮家里干点活 , 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 宛如亲人 。 有聋哑人、残疾人到家里居住也不收费 。 有一支聋哑人骑游队在布珠家得到了无私的帮助以后 , 无以为报便将队旗留在了布珠家 。
面对采访人员提出这样是否怕亏损的疑问 , 布珠告诉采访人员 , 房子是自家的 , 成本不高 ,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 , 客栈还扩大了规模 。 “我们本来就是为了给过往的人提供帮助 , 只要能帮到大家就行 。 ”
布珠说 , 不但不亏损 , 还收获到了更多 。 有些游客主动帮助客栈做家务 , 有些回去以后还会写信过来 , 这种物质外的回馈更让他感到开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