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结论是,人性本恶的观点错误在于( 二 )


这里又有两点内涵:
●“善”表征的是人我关系 。
儒家有所谓的五伦, 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 在现代社会, 还经常有陌生人关系, 像读书会、家长会、健身俱乐部等等, 也可算是“六伦” 。 只有在人我之间, 才可论善恶, 像鲁滨逊困守孤岛, 脱离了人类社会和人我伦理, 善恶便无从谈起 。
●“善”体现的是“适当关系” 。 何谓适当, 标准有三:
内心感受要真诚;
对方期许要沟通;
社会规范要遵守 。
这其中, 内心的真诚是最重要的 。

如何修炼内心真诚?又有两面三点 。
●两面:《易经》中有“闲邪存其诚, 修辞立其诚” 。 一方面, 要防范摒弃邪恶, 因为诚邪不两立;另一方面要注意言论修辞, 所以孔门弟子的第一科修行是德行, 第二科即为言语 。
●三点:《大学》中有“毋自欺、自慊、慎独”, 也就是不要欺骗自己、要问心无愧、独处时依保持君子作为 。
这就是傅佩荣立足于“人性向善”, 对先秦儒家哲学所作的基础诠释 。
但是此处应当说明, 人性向善中的“善”, 是特指道德意义上的善!!
因为, 根据傅佩荣的观点, “善”的概念, 包括三个含义:
首先, 形体的完整 。 比如我们说, 这个小区配套很完善, 也就是说学校、诊所、银行、超市、公交等等一应俱全的意思 。
第二, 形而上学的善, 也就是“存在” 。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 大意是说“可以让我选择的就是善” 。 只有存在的, 才是可选择的, 因此这个“善”就是形而上学的表征“存在”状态的善 。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结论是,人性本恶的观点错误在于】第三, 道德上的善, 这才是傅佩荣所谓“人性向善”中所指的“善” 。 这个概念确立起来, 后面才好进一步沟通——范围继续缩小, 再说到什么是儒家所谓的善, 那便又有:人我之间、适当关系两层含义, 人我关系又包括五伦、适当关系表现为三点……概念也就清晰了 。
傅佩荣还说, 从“人性向善”出发, 先秦儒家, 也就是孔孟之道, 在外观和内涵上各有三条标准:
●外观上
尊重传统;
关怀社会;
重视教育 。
●内涵上
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认为人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认为人成为君子时, 也将使周围相关人成为君子 。
以此来看, 传统意义上的先秦儒家三巨头之一:荀子, 就不完全算是儒家 。 因为, 他只符合三个外观标准 。 当然, 即使今天的普通中国人, 甚至主流的海外华人, 大多也符合这三个标准 。 但分析荀子的思想, 以人性论、天命观这两个核心概念来评判, 荀子不符合三个内涵标准, 并非真正儒家(同理, 今天的普通中国人, 大多数也不是) 。
这就可以解释, 为何号称“儒家”的荀子, 教出了韩非和李斯, 这两个著名的法家弟子 。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结论是和人性本恶的观点错误在于的全部内容, 是由小编认真整理编辑的,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转发...感谢支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