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结论是,人性本恶的观点错误在于

亲爱的网友们好!这篇文章主要是给大家详细描述关于“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结论是”的核心内容以及“人性本恶的观点错误在于”的相关信息,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往下看 。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结论是,人性本恶的观点错误在于

文章插图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周游列国时, 在郑国与弟子们走散了 。 子贡到处去打问, 当地人告诉他, 城东门外有那么一位, 看身体各部特征, 额头、肩膀、脖子之类, 单拿出来, 都很像古代名人, “鸟生鱼汤”之辈(借韦小宝言), 不过组在一起, 形神落魄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
子贡后来把这话学给孔子听, 孔子欣然笑道, 长得像谁无所谓, 不过说我是丧家之狗, 确实如此, 确实如此啊!
一代宗师, 竟自认是丧家之狗, 这似乎有点“颓”, 也不乏自嘲之意, 但细细品味, 却更是一种充满哲思的隐喻 。
就像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 也有自己的品牌”, 即使再卑微的人, 内心也闪念过诗和远方 。 凡人与圣哲, 本没什么不同, 都是心怀理想, 在现实中苦苦追寻精神家园, 无奈, 却都心驰神往而又求之不得, 这不都是丧家之狗吗?
只不过, 如孔子那样的圣哲, 理想更远大、行动更执著, 他们是为整个人类去探寻伊甸园的“丧家之狗” 。 就像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所说,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 到处去寻找家园 。
对普通人来说, 只为了别太“丧”、太“苟且”, 我们都需要一点点哲学的关怀 。 如台湾傅佩荣先生所言:“哲学应该被理解成, 由人的理性出发, 去寻找终极关怀的过程 。 ”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 性本善”, 西方的基督教则认为人类生而有原罪, 谁对谁错?那么到底人性本善 or 人性本恶?傅佩荣说, 按照先秦儒家的观点, 这一切原来都是错!
傅佩荣指出, 只要一谈人性“本”什么, “本”怎么样, 那就都是错!人的本质, 就是一种自然状态, 不能用“善”、“恶”之类的价值判断来描述, 否则, 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者的谬误” 。
如初生的婴儿, 既不知道何为善恶, 更没有自由选择善恶的能力, 该如何评价其本性, 善与不善呢?反之, 像上帝说人有原罪, 佛陀说人性本空, 这种与生俱来的宣判, 那就都是宗教而非哲学了 。 作为宗教, 自是信者恒信, 无需解释也无法反驳 。 但作为哲学, 人性应如何描述呢?
《孟子》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 说人性就像一座山 。 在自然状态下, 即使是青山, 如果“旦旦而伐之”, 也会被破坏而变成秃山;即使是秃山, 只要停止砍伐, 孕育多年后, 自然也会生出草木来 。
也就是说, 山的本性, 既不是荒突突的(性本恶), 也不是本来就花草繁茂(性本善), 而是作为一座山, 它“有可能”育生花草树木(发展向善) 。 换作人来讲, 那就是“人性向善” 。 这是理解孔孟之道的关锁秘钥, 此处打开, 后面才可能登堂入室 。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傅佩荣提出, 儒家一贯之道的核心是“仁” 。 “道”是世界的正路, “仁”是个人的正路, “道”只能通过“仁”来实现 。
所谓“仁”, 不单是“仁者爱人”这么简单, 而是有三个层次:
●人之性, 真诚而向善;
●人之道, 择善而固执;
●人之成, 止于至善 。
而这一切的发端, 就是“人性向善” 。 那么问题又来了, 这里的所谓“善”, 究竟何解?
按照傅佩荣先生的观点, 儒家所谓的“善”, 就是“我跟别人之间, 适当关系的实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