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安徽青年给“天问一号”造眼睛,让航天器度过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 二 )


在距离着陆地 100 米时 , 凭借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激光三维成像 , 探测器可执行悬停避障动作 , 从而规避尺度小于 0.2m 的小型岩石和陨石坑 , 借此进行精避障 , 以防止火星车落到岩石和陨石坑上 。

85后安徽青年给“天问一号”造眼睛,让航天器度过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

文章图片
图5/9
图 | 整器悬停避障试验(来源:朱飞虎)
具体来说 , 光学成像模块和激光成像模块是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两大组成部分 。 它们主要承担以下角色:第一 , 探测器背后的降落伞及金属结构 , 它的别名叫背罩 。 由于背罩很大 , 假如探测器着陆点离它太近 , 背罩可能会缠住火星车 , 因此要设法做以规避 。
第二 , 大型岩石和陨石坑也是被规避的对象 。 当探测器距离着陆点在3000米至10000米时 , 它要对障碍进行粗略识别 , 并规避半径在百米级至公里级之间的大型障碍 。 而在火星着陆九分钟中 , 着陆腿会在最后三分钟伸出防热大底 , 这时多功能避障敏感器也要识别火星表面的障碍 。

85后安徽青年给“天问一号”造眼睛,让航天器度过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

文章图片
图6/9
图 | “天问一号”着陆点自主选择系统(来源:朱飞虎)
当探测器距离着陆地仅有一百米时 , 激光成像模块可执行更高精度的障碍规避 , 被规避对象是尺寸小于 0.2 米的石头和陨石坑 , 借此让火星车落到更平坦的地方 , 以防止其后续行为受限 。 概括来说 , 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看家本领是给火星车选择平坦的着陆区域 。月球车巡视和空间交会
视觉系统也可用于月球车巡视和空间交会上 。 当月球车在巡视时 , 视觉系统可帮它识别周围地形地貌 , 从而做出精确规划 。 月球车上还会搭载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 , 它和探测器的着陆相机有诸多相似之处 , 通过呈现立体三维图像 , 让行走中的月球车可以辨别并避开车轮边的障碍 , 比如石子和凹坑等 。

85后安徽青年给“天问一号”造眼睛,让航天器度过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

文章图片
图7/9
图 | 交会对接(来源:朱飞虎)
在航天器交会对接上 , 还要进行相对位置测量和姿态测量 , 当两者接近时 , 不仅要完全对上相对位置 , 还要保证姿态配对 , 即只有面对面时才能成功对接 。 而对接精度的要求也很高 , 一般在毫米量级 , 角度要求则在零点几度量级 。
朱飞虎表示 , 视觉系统曾成功应用于天舟三号 , 在使用时它全面继承了避障器系统的硬件 , 同时也对软件做了迭代 , 以保证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软件上 , 他设计的着陆点自主选择视觉导航算法 , 具备实时、鲁棒等优点 , 让“天问一号”的成功软着陆获得更多保障 。
据悉 , 该算法采用双目视觉算法硬件化的方式 , 并用FPGA加以实现 , 具备太阳高度角变化 , 自适应调整阴影和方差特征等能力 。 此外 , 他还建立了噪声模型 , 让以数字化地形、进行全工况模拟成为现实 。 未来 , 在“天舟四号”以及后续神舟系列飞船上都会用到 。
此外 , 朱飞虎团队参与研发的同类视觉产品——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 , 也已应用在祝融号火星车上 。 2021 年 5 月 , 祝融号火星车的拍摄影像公布 , 无论是彩色图像、还是黑白避障图像 , 均由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拍摄完成 。 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下称“敏感器”) , 则是朱飞虎团队研发的另一款“眼睛” 。 2020 年底 , 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 1731g 月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