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安徽青年给“天问一号”造眼睛,让航天器度过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 三 )

文章图片
图8/9
图 | 嫦娥五号交会对接成像敏感器相关示意图(来源:朱飞虎)
当上升器与轨道器交会时 , 敏感器保障了 150m 的对接、以及平移靠拢段的进行 , 这一步也被称为“千里穿针最后一步” , 精度最高、难度最大 , 作为唯一的“眼睛” , 敏感器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
另一方面 , 朱飞虎带领的空间激光类产品研制团队也已成长起来 , 该队伍也将在实施小天体探测任务、探月四期任务、空间站任务等重大航天任务承担基石作用 。不过他也表示 , 相比国外同类产品 , 国内避障器的主要不足分别来自视觉和激光两方面 。 无论是视觉 , 还是激光 , 性能的提升主要受限于探测器芯片 , 而只有好芯片才能带来高性能 。 和国产芯片厂商交流之后他发现 , 相比国外先进传感器的指标 , 国内传感器仍有一定差距 。 而在激光器上 , 虽说中国激光器的晶体材料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 但在激光器件的集成上 , 仍和国外有一定差距 。三步走:继续深耕光电导航
朱飞虎是安徽安庆人 , 生于 1986 年 , 本科毕业于哈工大 , 后在清华获得博士学位 。 9 岁时 , 他就开始阅读天文学书籍 , 再加上爸妈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教师 , 打小就给他讲天文学故事 , 航天的“种子”早已播撒在心间 。 本科时 , 其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 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 , 期间一直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
如今 , 他就职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主要负责 GNC 分系统抓总单位 , 并承担了 80% 以上的任务 。 截至目前 , 朱飞虎已发表论文 10 余篇 , 申请专利 20 余项 , 授权 11 项 , 并被评为航天五院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候选人、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创新一等奖 。
2024 年 , 中国即将发射小天体 , 这将是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 , 未来他也将担任重要载荷与导航单机探测激光测绘导航系统负责人 。
他表示 , 自己将继续践行航天精神 , 不断深耕光电导航领域 , 具体分为三方面:其一是深入深空探测工程 , 从科学层面扩展人类认知;其二是参与北斗导航工程和卫星互联网工程 , 从社会层面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其三是将最先进的光电导航技术应用于航天装备上 , 提升航天装备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与此同时 , 中国航天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 也在日益走向开放 。 在小行星探测上 , 其团队正和德国马普所合作 。 小行星探测任务属于科研探索项目 , 可能涉及小行星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 , 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

文章图片
图9/9
图 | 小行星探测(来源:朱飞虎)
【85后安徽青年给“天问一号”造眼睛,让航天器度过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因此在小行星探测任务中 , 朱飞虎团队这边也可开放载荷给国外同行 , 在数据处理上也可跟对方进行合作 。 在更加大众的业界应用上 , 朱飞虎团队依靠轩宇空间科技公司平台 , 将视觉导航系统扩展应用于民用领域 , 有望在自动驾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