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的年轻人,买菜都去早市了( 三 )


疫情爆发期间 , 周边的菜市场都关门了 , 但夫妻俩的“菜篮子”却一直照常营业 。 虽然每次都要从保定过来 , 还要经过各种检查 , 但他们总说:“小区的人都在等着他们 , 不能让大家吃不到菜 。 ”
我因为平时做饭不多 , 所以小葱、香菜等配菜也不必要多买、多配 。 但“菜篮子”总是会随菜送给我几根葱、几颗蒜 。 有一次 , 我周末临时被叫去公司加班 , 定好的菜却没有时间去取 , 结果夫妻俩一直等我等到下午三点 。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不足 , 就是它周二、四、六才来 , 有些居民用菜量大 , 或者想每天都吃到新鲜的菜 , 当“菜篮子”不来的时候 , 就需要去很远的超市或菜市场买菜 。 如今超市、菜市场菜价上涨 , 大家对“菜篮子”的需求更大了 , 还会追着他们的“流动摊点”去其他小区买菜 。
现在 ,“移动菜篮子”进小区已经有四五年了 。 夫妻俩因为物美价廉 , 为人热心 , 受到了小区居民的喜爱 。 买菜不再是简单的交易 , 经常有叔叔阿姨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跟他们拉家常 , 还会帮忙看摊儿 , 甚至每次收摊也会帮忙一起打扫 。
这种买卖之间的人情味 , 和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关切感 , 或许才是更动人的 。
流动卖菜车 , 新鲜又便宜
樊帆 | 30岁 国企员工
我在北京郊区居住 , 但在市区工作 。
前几天休息时间 , 几个同事突然聊起菜价 , 说现在某些线上买菜平台 , 一斤油麦菜就要近12元 , 而一颗仅仅300克的圆生菜也要近9元 。 而一袋400g装的所谓的“供港黄瓜”竟然高达17元 。
但对于生活在郊区 , 且本来就属于蔬菜产地的我 , 对这却感受并不明显 。 因为我们那儿有很多种植基地 , 此外还有一些“原著居民”保留着种地的习惯 , 自家就有大棚 , 种着常吃的根菜、茎菜、叶菜等 。
靠近大棚的第一个好处当然就是供应充足 , 且容易买到便宜的菜 。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好处是 , 经常会有大爷大妈开着电动车 , 在小区卖自家种的蔬菜 。 价格非常便宜 , 而且很新鲜 , 基本上都是大爷大妈们从大棚里摘完之后 , 马上就拉到小区门口或者路边来卖 。

北上广的年轻人,买菜都去早市了

文章图片
图3/8
图 / 樊帆提供
最近菜价疯涨 , 但我们还是享受着非常便宜的蔬菜 。 比如在我们常常购买的大爷大妈的电动卖菜车上 , 足够一家人吃的茴香也不过2元钱;单个重量200g左右的圆生菜 , 一袋五个 , 售价只要5元;而2元5个西红柿、3个土豆的情况更是早已习惯……碰上大爷大妈心情好 , 或者混熟了 , 他们还会随手多送几个 。
当然 , 社会发展的当下 , 我们也可以和大爷大妈预定 。 加了微信 , 告诉大爷大妈想吃什么菜 , 第二天就会给你带过来 , 又新鲜、又美味 。
所以我们买菜基本无须再去逛菜市场或者大卖场 , 楼下一遛弯的功夫就都买好了 , 而且也是这样的便利性 , 让我们周边的人对于卖菜这个事情的认知基本还是停留在线下 , 很少有人会用那些社区购或者美团卖菜这种线上平台 。 因此 , 近期菜价疯涨也未波及到我们 。
突然觉得 , 郊区生活也很美好 。
从生鲜电商转楼下商超 , “真香”
慢慢丨30岁广告行业从业者
我们小区门口就有一个商超 , 但是之前我都犯懒 , 想着生鲜电商多方便 , 直接下单就送上门了 , 而且还有很多满减优惠、看起来挺便宜的 , 所以一直在生鲜电商买菜 。
但疫情之后 , 小区封闭 , 不允许非小区人员进入 , 快递、外卖也不行 , 只能放在距离我很远的一个集中点 。 对比之下 , App下单取货的路比去门口商超买菜还远 。 于是我就改变了消费习惯 , 开始去门口商超买菜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