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明厨亮灶”能否延伸监督

  29日 , 教育部于珠海召开新闻发布会 。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 , 截至10月14日 , 全国中小学包括幼儿园 , 建有食堂的共38万所 , 其中已有31.86万所达到了“明厨亮灶” , 覆盖率84% 。 (10月30日《科技日报》)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 , 而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明厨亮灶” , 即把校园食堂后厨置于阳光之下 , 为群众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 为此 , 有关部门要求校园“明厨亮灶”比例今年要达到70% 。 从上述数据看 , 提前超标完成了年度任务 。

  这意味着目前84%的校园食堂后厨 , 外界都能“看得见”——应该通过手机可以看 , 也能通过其他渠道看 。 不仅学生家长、公众可以看 , 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应该看到 。 这种监督 , 既能对食堂工作人员形成震慑 , 也能让家长和公众对校园食品更放心 。

  按照计划 , 要逐步实现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 。 如何加快推进剩余16%的学校食堂被覆盖仍是考验 , 因为剩余的往往是“难啃的骨头” , 这需要有关方面加大投入、督促的力度 。

  已被覆盖的学校食堂后厨 , 首先要确保监督的质量 。 比如 , 提供给群众监督的渠道应该多元化 。 再比如 , 后厨的摄像头覆盖必须不留死角 。 去年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并印发的《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作指导意见》 , 对校园食堂同样有指导意义 。

  此外 , 还应该考虑逐步延长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 即在校园食堂全面覆盖“明厨亮灶”是第一步 , 在此基础上 , 监督还应该向校园食堂后厨之外的地方不断延伸 , 比如部分食品不是后厨加工的 , 而是从外面采购的加工成品 , 这种食品制作过程也要监督 。

  再比如 , 校园食堂采购的食材来自哪里、经过哪些检验程序等情况 , 也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呈现在公众面前 。 这样一来 , 就能倒逼校园食品的整个供应链都能规范起来 , 而不是局限于后厨透明 。 因为后厨只是食品供应最后一个环节 , 还有其他环节 。

  可能有人会认为延伸监督目前还不是时候 , 实施起来也有难度 。 但在笔者看来 , 已经实现“明厨亮灶”的校园食堂 , 不妨根据食品采购路径逐步延伸监督的范围 。 在网络技术、监控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 实施延伸监督并不难 , 关键是有没有这种决心 。

  我们要意识到 , 实施“明厨亮灶”虽有多种积极价值 , 但作用也是有限的 。 因为只能让公众看到食堂后厨 , 却看不到后厨之外的环节 。 而食品安全不只取决于后厨加工 , 而是取决于整个食品供应链条 , 对校园食品实现全链条监督 , 坦率说是一种趋势 。

  如果校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实现百分之百 , 监督触觉从后厨逐步向外延伸 , 我国校园食品整体合格率必然持续提升 , 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几率则会不断下降 。 今天 , 既然我们能做到校园“明厨亮灶”覆盖任务提前完成 , 未来延伸监督也有希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