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与保持韧性:中国制造的全球突围( 五 )

  
03、创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前,创新的内涵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变得越来越全球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开始融入到创新活动中 。  

持续创新与保持韧性:中国制造的全球突围
  
文章插图  
为什么工业4.0需要新的创新系统?  
不同于传统创新的线性过程,工业4.0时代涌现出一个数据驱动的、开放式的创新系统,过程中所有涉及的主体都可参与其中 。在开放系统中,连接属性价值大于产品本身,因为硬件产品设计成为以平台为基础的产业优势来源 。“平台化”趋势下的创新,应当具有高度开放、互联、敏捷的特性 。通过构建数字平台系统,可以实现参与主体间的目标协调和价值最大化 。  
Frank PILLER教授认为,定制化是工业4.0的重要主题 。传统企业更关注制造和规模,而智能制造则关注:要为用户解决什么痛点?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最关键的是用户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 。  
具体而言,数字商业模式需要一个新的价值创造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尽可能连接可以连接的资源 。其次,在生产力提升和启用新的业务模式(敏捷性、灵活性、定制性)之间取得平衡 。第三,对开放程度进行战略定义,比如是做应用程序还是平台 。第四,不断优化硬件基础能提供持续竞争力 。第五,在组织内部理解和建立数字商业模式,开放新功能 。  
持续创新与保持韧性:中国制造的全球突围
  
文章插图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龙卷风”商业生态模型  
VUCA(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风险剧增 。如何抓住动态环境的特征,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成为企业当下的一个挑战 。  
石涌江博士认为,15年前中国山寨手机的制造生态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 。山寨手机制造从上游的IC设计公司,到解决方案公司、零部件公司,协同当地采购、分销渠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龙卷风”商业生态模型 。  
这个商业模型具有专业化、协作、快速响应、灵巧配置资源的特点,正是 “如何应对动荡环境”这一难题的解题方案 。上升到理论层面,这是一个包含创新系统、产业系统、再嵌入系统以及产业资源池四个部分的企业生态系统,可以带来动态的、相应迅速的工作机制 。  
“龙卷风”商业生态模型的快速组织、不断迭代、重新调整可以有效解决VUCA情境下动态性问题 。  
持续创新与保持韧性:中国制造的全球突围
  
文章插图  
找到一种评价企业创新力的模型  
找到一种不需要个人判断,依赖于算法和数据处理架构评估的模型,来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力进行评估和排行 。郭斌教授从两个指数来评估创新,一个是创新的力量,一个是创新的有效性 。  
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包括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的创新评估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中国大陆A股2384家上市公司的创新情况,包括创新500强的行业、区域、城市分布以及随时间的纵向演变情况等 。  
创新实力包括研发支出、研发人员、专利、市场主导性四个方面,创新效率包括研发强度、技术效率以及商业模式新颖性三个方面 。  
基于分析结果,郭教授提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五项最佳实践:一、持续关注能力构建 。二、市场份额很高 。三、关注效率,做流程创新 。四、业务模式创新 。五、重视知识产权和资产构建 。  
持续创新与保持韧性:中国制造的全球突围
  
文章插图  
通过绿色机会窗口实现科技赶超  
【持续创新与保持韧性:中国制造的全球突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