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原文,点一盏照亮人心的文学之灯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文学是灯原文”的核心内容以及“点一盏照亮人心的文学之灯”的相关知识 , 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
它是一盏文学灯(点亮一盏照亮人们心灵的文学灯)
开幕辞:时光飞逝 , 征途漫漫 。 改革开放40年为中国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 在这张画卷中 , 不仅有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 , 也有挥洒妙笔的作家 , 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作品 , 参与和见证了沧桑巨变和硕果累累的岁月 。 改革开放40年来 , 我省涌现出一大批聚焦改革写作时代的作家作品 , 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 从今天开始 , 本报开设了“作家写的40年”专栏 , 选取了我省(含籍贯河北)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 , 以他们的作品和创作理念为出发点 , 回顾了40年的风风雨雨 。
铁凝 , 1957年生于北京 , 祖籍河北 , 赵县亭头村人 。 作家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 他的作品获得了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六项国家文学奖 。
从少女对现代文明充满憧憬的香雪到标志性的红衫;从撕开丑陋血腥的人生玫瑰门到尹小跳艰辛的情感之旅;从“麦秸垛”“棉垛”“绿草垛”到“本化村” , 从清末到上世纪中叶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热泪盈眶到“酿酒师”飞进空...铁凝的每一次亮相 , 都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一份惊喜 。
本报采访人员史亚斌
她喜欢颜先生的画《厨房》 , 那种富有烟火气的温暖 。
今年5月 , 铁凝在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上致辞 。 她说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 网络文学圈也在纪念中国网络文学20周年 。 作为一个作家 ,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文学对民族精神的责任 。 这句话是写给观众中的网络文学作家的 , 也是写给所有中国作家的 , 她追求了40年 , 从未忘记 。
上世纪80年代初 , 提起铁凝 , 人们就想到了山村里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看火车的女孩——一个叫香雪的女孩 , 她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个高档文具盒 。 她曾经是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农村女孩印象中最亮的一个 , 是农村孩子想看世界的清晰声音 。 著名作家洪海曾说:“火车虽然只停留几分钟 , 但那几分钟承载着一群山村姑娘对城市现代工业文明的呼唤!\"
1974年11月30日 , 铁凝给庄志明写了一封信 , 说:“一提起笔 , 就觉得人生基础有多重要 , 这就是我目前的人生范围 。 但是我正在努力学习写作 。 学会写下你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感受 。 ”为了追求一个作家应有的一切 , 为了作家的梦想 , 年仅16岁的铁凝主动请缨下乡 , 广袤的冀中平原给了她深刻的创作素材和遐想空 , 带来了《棉花垛》《哦 , 香雪》《笨花》等乡村体验后的巨大硕果 , 以及生活在平原上的饮食男女周边诸多风土人情 , 都在铁凝 。
多年后 , 铁凝仍在各种场合听人谈论“香雪” 。 为此 , 她曾深情地写道:“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 我看到了一个清醒的民族看着它积极惊艳的眼神 , 一个时代改变和期待新生活的不可抗拒的行动 。 而一个作家 , 如果像谷穗那样深深地向生活低头 , 向大地低头 , 他就只能听到大山深处一个女孩的心跳 , 捕捉到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的脉搏 。 ”
它是列车现代性的经典道具——纤细闪亮的铁轨是现代性不言而喻的光辉与美丽 , 昼夜的轰鸣是征服的自信欲望和现代性的压倒性力量 。 它像《百年孤独》一样撼动了根深蒂固 , 却让“香雪”欣喜若狂 。 它暴露了“一心藏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的小山村太二沟 , 也让像香雪一样纯洁的女孩有了“世界那么大 , 我想看看”的勇气和冲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