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跨境支付巨头瞄准中国市场强化智能风控遏制欺诈成关键( 二 )
海外跨境支付科技平台的“机遇”与“挑战”
“疫情造成电商产业如此迅猛发展 , 是很多支付科技机构未曾料到的 。 ”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采访人员指出 。
数据显示 , 2019年8月-2021年3月期间 , 美国18-34岁民众在线购买的商品比重 , 从26%跳涨至42% 。
在新兴市场国家 , 疫情导致众多民众足不出户 , 带动跨境电商业务发展更加迅猛 。 仅在泰国、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三个国家 , 就拥有9300万电商消费者 , 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60亿美元 。
多家华尔街金融机构预计 , 到2022年底 , 全球电商领域支付业务收入规模将达到1350亿美元 , 其中跨境电商占比约40% 。
这促使众多海外跨境支付科技平台纷纷加快开疆拓土的步伐 。
在上述海外跨境支付科技平台人士看来 , 这些跨境支付科技平台主要解决了跨境支付领域的三大痛点 。
一是降低交易取消率 。 以往在跨境电商交易环节 , 约10%-15%交易最终会被拒绝 , 因为跨境电商平台无法有效验证消费者身份 , 基于反洗钱等监管要求只能取消交易 。 但事实上 , 不少被取消的跨境电商交易之所以出现 , 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在输入个人信息环节出现差错 。 因此 , 跨境支付科技机构通过资本收购与科技研发 , 持续提升消费者身份认证能力 , 令跨境交易取消率显著降低3-5个百分点 。
二是聚合各国不同支付方式 。 近年以来 , 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实时支付 , 移动货币和电子钱包等不同形态新兴金融产业 , 令这些国家支付格局变得日益复杂——电子钱包、银行转账、现金支付、本地借记卡、本地信用卡、国际信用卡等多种支付方式并存 , 若跨境电商平台无法整合本地不同支付方式 , 很大程度会遭遇支付转化率低下、业务拓展空间受限、消费者触达率不高等问题 。 跨境支付科技平台则有效聚合各国不同支付方式 , 将它们纳入一个API或平台 , 有助跨境电商平台提升支付转化率并触达更多消费者 , 实现业务快速增长 。
三是有效缩短资金结算周期 。 通常情况下 , 不少跨境电商商家通过亚马逊平台销售产品 , 需要面临14-30天的资金结算周期 , 导致不少中小跨境电商商家资金周转压力较大 。 跨境支付科技平台则通过整合各类支付方式与资金结算体系 , 尽可能缩小跨境电商商家的资金结算周期 , 协助后者提升经营能力 。 此外 , 部分跨境支付科技平台还会提供快速对账、汇率风险对冲等解决方案 。
采访人员多方了解到 , 随着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 , 欺诈风险随之日益增加 , 正给跨境支付科技机构带来新挑战 。
全球支付处理商——繁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Fidelity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s)此前发布报告指出 , 通过对11个国家671名电商领域高层开展调研发现 , 去年约38%跨境电商企业因支付欺诈活动损失逾6%的收入 。
具体而言 , 支付欺诈活动主要包括合成身份欺诈(Synthetic Fraud)、盗用账户、盗取用户身份信息(Identity Theft)以及退单拒付(Chargeback)等 。
所谓合成身份欺诈 , 主要指不法分子通过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 再利用这些信息展开未授权的交易行为实施“购物欺诈” , 导致商家在查明真相后 , 只能承受相应的产品损失 。
此外 , 退单拒付欺诈行为在这两年迅速普及 。 比如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产生纠纷 , 跨境电商商家为了解决纠纷同意退单 , 某些不法分子便看准这个机会 , 冒充消费者“骗取”商家退款 。
Featurespace 创始人大卫·埃克塞尔(David Excell)表示 , 跨境电商领域欺诈支付行为日益升级 , 且不法分子采取各种科技手段隐藏自己身份 , 驱动越来越多跨境支付机构正尝试借助AI机器学习等技术 , 对这些欺诈活动进行标记与分析 , 有效遏制欺诈支付行为扩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