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聚焦“面向全球化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主题 , 以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跨界协同趋势、绿色低碳实践为切入点 , 阐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使命 , 呼吁全球科技界共同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开放科学精神与理念 , 以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有效行动 , 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顶科社区打造前沿科学策源地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同日 , 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国际创新协同区全面启动 , 以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高标准联合研发中心正式开工 。 国际创新协同区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 , 项目力争于明年5月结构封顶、2023年实现竣工并投运 。
国际创新协同区将聚焦发展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前沿科技产业 , 加快集聚总部经济 , 以制度创新引领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 , 发挥“海内外人才集聚、国际创新网络节点、创新策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城生态融合”五大功能优势 , 进一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 , 国际创新协同区将引进建设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科学家工作站30家以上 , 集聚各类人才3万至5万人 , 新增科创企业和研发机构1000家 。
顶尖科学家社区位于国际创新协同区中部地区 , 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 , 规划总建筑量约303万平方米 。 截至目前 , 顶科永久会址大楼已完成结构封顶 , 计划于2022年10月作为第五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会址投入使用 。
顶尖科学家社区定位为“世界级的新时代重大前沿科学策源地” , 以“领先未来20年的科技战略力量 , 储备未来50年的科学资源”为战略使命 , 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前瞻性基础研究 。
今年论坛上 ,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布的一份全球科技前沿报告表示 ,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 , 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和转化更加迅速;大规模协同研究正在不断拓展科技前沿 , 推动宇宙演化、量子科学、生命起源、脑科学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 。
在此背景下 , 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越来越呈现出跨国界、跨地区合作共享的态势 , 继续向多极化、多中心方向发展 。 科技创新负责任和包容的公共价值 , 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驱动力量 。
莱维特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新的发现往往都是在边缘和交叉领域出现 , 有一些基金鼓励资助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合作项目 , 因为往往看似关联性越远的研究 , 产生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也越大 。 ”他鼓励给中国青年科学家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
创设世界顶级科学大奖
在今年 , 论坛主办方宣布创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下称“顶科协奖”) , 重奖全球原创基础科学突破 。 “顶科协奖”首设“数学与智能科学奖”和“医学与生命科学奖”两个单项奖 , 每年评选一次 , 每个单项奖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 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技奖之列 。 该奖项对标世界顶级科学大奖 , 将于2022年正式启动评选和颁奖 。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牵手科学家 , 我国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的苗头已经显现 , 这也将促进青年科学家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 “我觉得设立这样一个奖项是好事情 , 有助于表彰在原创科研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 不管是世界的还是中国的 。 ”上海科技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霁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今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呼吁通过自由开放、交叉融合、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助力青年人才多元化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