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007》再好看,观众也不想为3D买单了( 二 )
包括导演在内的电影专业人士 , 不少都表达过对3D版本的不认可 。 今年9月份 , 《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美版《时尚芭莎》中表示 , 我认为IMAX的沉浸感是3D的10000倍 , 3D是我和电影之间的一个过滤器 , 坦率地说 , 这是个小玩意儿 。
《007:无暇赴死》首映结束后 , 摄影师曹郁在《中国电影报道》中提到:“我还是更愿意看一遍2D的 , 3D眼镜将一些复古的感觉给过滤掉了 , 另外摄影师很喜欢用高光来表达情绪 , 但是3D眼镜看起来高光就比较平 。 ”
同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曹郁所表达的一样 , 观众在选择观影时也想选择2D版本 , 但是大多数影院的2D排片较少 , 抢不到票的情况下只能选择3D来观看 。 北京完美影院经理曾解释说 , 一般情况下 , 影院会对海外动作片的版本进行取舍 , 因为最近上映的《长津湖》是以2D场次为主 , 像体量比较小的影院可能会将3D版本的场次给到海外动作片 。
可选择的空间被压缩 , 也是这股“3D抵制潮”猛烈的原因之一 。
从出现“后期转制3D”以来 , 不舒适的观影体验就多次在国内外市场引发争议 。
2010年 , 后期转制3D的影片《诸神之战》在美国上映 , 这部造价昂贵的翻拍片口碑却不如预期 , 烂番茄网站新鲜度29% , 其中55票支持 , 133票反对 。 而反对的部分原因就是“3D效果后期合成影响观看体验” , 甚至被批“只有字幕是3D的” 。
2016年8月 , 同样是后期转制3D的《谍影重重5》在中国内地上映 , 看完电影后的影评人张小北情绪激动地在微博表示“决定后期转3D的家伙 , 可惜我们不知道你的名字!混蛋!”此外 , 也有不少观众认为 , 3D版画面太暗 , 夜戏一片糊;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并不适合3D形式展现 , 看得人头晕想吐 , 还有人提到 , 《谍影重重5》并不适合以3D版本上映 , 更别说是质量不佳的“后期转制3D” 。
长期积累下的不满在《沙丘》《007:无暇赴死》接连上映时爆发 , 观众对“后期转制3D”的拒绝、对更佳观影效果的呼唤已不容忽视 。
片方、院线的恶性循环
技术是一个中立的介质 , 所以不可以想当然认为“后期转制3D”一定就破坏了市场规律 , 而应具体来看技术到底该如何合理利用 。
中国电影市场的3D教育离不开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 2010年 , 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 , 这部影片的场面大多是用3D摄像机实拍而来 , 还有一部分场面是通过CG技术制作 , 对于CG部分 , 导演卡梅隆选择用3D摄像机实拍动作捕捉的演员 , 获得了相对准确的3D数据 。
2012年 , 卡梅隆再次带着亲自监督转制的重映版《泰坦尼克号3D》来到内地 , 并谦虚地称之为“2.99D” 。 《泰坦尼克号3D》后期制作公司Stereo D在行业技术解读网站FXGuide表示 , 这部后期3D转制的影片最大的秘密就是 , 一共297000帧画面 , 都是一帧一帧抠出来的 , 总共花费了1800万美元和75万小时 。 这部影片也凭借真实的3D转制技术成为了3D转制电影的标杆 。
这两部影片的市场反馈 , 也让好莱坞意识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对3D的需求 , 好莱坞开始为中国特制3D版本 。 这也就解释了《沙丘》与《007:无暇赴死》引进时都是以3D版本为主的原因 。
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后期转制3D影片走入中国 , 国内的市场也看见了机会 , 《画皮2》《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寒战2》《封神演义》《新娘大作战》……从武侠到剧情 , 后期转制3D成为了国内片方的标配 。
而从行业的角度看 , “后期转制3D”成为流行 ,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更高的利润空间 。
一方面 , 3D版本的影片等于高票价是事实 , 同样的类型 , 套一个3D的外壳就可以获取更高的票房 。 另一方面 , 后期转制3D的成本其实可以压得极低 , 根据极客视界2017年提供的数据参考 , 以一部长度在100分钟左右的2D电影为例 , 转制为3D的费用大概是600万元 。 此外 , 也有的片方为了尽快上映 , 将转制的时长压缩到几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