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马风水寓意 养马的风水( 二 )


对于潞城在清时“废藩马厂”的历史,光绪版与民国版的《潞城县志》里也有记载:“康熙十九年开垦项内,系废藩马厂地 。”康熙十九年,潞城县的赋税较重,为了屯田养兵,增加粮食生产,以减轻百姓负担,潞城县废掉养马场地后,开垦了大量田地 。也就是说,最早的马厂村是在“废藩马厂地”之后正式建立的 。实际上,明沈王在此开始养马后,便一直有养马人在此居住,只是没有形成村落 。在民间还有这样的相传:崇祯年间,潞城县令看到西南平川地土肥水浅,水草丰盛,于是将有力无地的流民迁入此地,允许他们建房开荒,这些流民主要以放牧为主 。第一批迁居此地的有王、李、闫三姓流民,共十二户人家,他们在这里放牧养畜,以供潞城县不时之需 。这些流民在此居住放牧,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使来这里落脚的百姓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村落,名叫“马厂村” 。作为村名在光绪版《潞城县志》里有记载:“西乡五十五村,马厂(二十里) 。”
马厂形成村落后,村东有两个古村落,即今长治市潞城区南舍村与北舍村 。根据《潞城县志》与《长治地名典故》记载可知,这两个村原为西北羌族人奋起造反在潞城的驻兵之地,形成村落后以三垂冈为地标取名北垂、中垂 。明弘治时,北垂、中垂分别改为北舍前里、北舍后里、北垂中里、北垂北里;北舍后里、北舍前里即今南舍,北垂中里、北垂北里即今北舍 。明万历时,潞城县衙对沈藩王府的养马场地实行“官牧”与“民牧”的管理制度后,因放牧之人在此居住养马,使村落逐渐扩大 。为便于管理,将北舍前里、北舍后里并入南垂上里;将黄漳里并入北垂北里 。到清康熙时,北垂北里改为北舍村,北舍前里、北舍后里改为南舍村,属安昌里管辖 。从此,与马厂村唇齿相依的北舍、南舍,其村名沿用至今 。
随着时光的流逝,民国时废除都里制、实行编村制,马厂村为潞城县第四区的编村 。新中国成立后,马厂村属潞城县第五行政区 。1958年,马厂村划归黄碾东风人民公社 。1976年,马厂村属长治市郊区;2018年,马厂村属长治市潞州区 。
时光记忆印证“马厂”远去的历史
长治历史上的马厂,是个“大马场” 。大致范围是:南至延绵的三垂冈(大冈山、二冈山、三冈山),北至今长治市潞州区故驿村一带,东至今长治市潞城区南舍村、北舍村附近,西至漳河东岸,为长治历史上最大的养马之地 。如今,在马厂村一带还有大马厂、小马厂的说法,不过所指区域不是历史上的“马场”之地 。
沈王府的历代王子在潞州城北的大马场养马放牧,驱马狩猎,经营养马场地,而养马场南的三冈山则成为沈王府的风水宝地,并在此建立了沈定王的墓园 。
沈王朱模去世后,长子武乡王朱佶焞于宣德七年(1432)袭封沈王 。朱佶焞去世后,天顺三年(1459),沈康王嫡长子沈世子朱幼袭封沈王 。这位沈世子在还未袭封时,就以父王“坟所狭隘,无地可立庐舍”的理由,上奏朝廷在坟外复赐空地数亩 。其实,沈康王在凤凰山的墓园占地达五十亩 。不过,这也为在“马厂”建立沈定王的墓园奠定了基础 。
【红色的马风水寓意 养马的风水】第七代沈王朱珵尧,于万历十二年(1584)袭封沈王,即沈定王 。他在位四十九年,仁孝恭慎,颇有善行,还常为边关捐运钱粮,在民间赈灾救民,多次受到朝廷嘉奖 。崇祯六年(1633),沈定王去世,其陵墓就选在养马场西南的三冈山附近,民间又称蟠龙山 。后此地形成村落,即今长治市潞州区的张村与陈村 。墓碑由翰林学士钱象坤(今绍兴人)奉敕撰写,沈定王陵墓旁边安葬的是继妃和氏,圹志由侍郎王图奉敕撰写 。对潞州沈王府“马场”的风水宝地,在今长治市潞州区张村出土的《沈定王暨妃栗氏合葬圹志铭》《沈国继妃和氏圹志铭》里,有详细的记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