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1989年11月 , 核能所所长王大中(左一)宣布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启动运行成功 清华大学供图
笃信
谈到克服科研中的困难 , 王大中曾表示 , 科学家需要有悟性 , 勇气和韧性 , 他说:“悟性指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升悟性有时候需要靠想象 , 靠一种直觉的判断 , 勇气就是要敢于尝试 , 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 , 韧劲就是指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 , 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 。 ”
如果说非凡的远见是王大中“悟性”的体现 , 那么他在科研世界中展现出的笃信勇气则成为推进一切前进的强力 。
认识王大中的人都深深感到 , 他瘦弱的身躯充满非凡智慧 , 谦和的外表蕴含坚定意志 。 在国家需要核能时 , 他毅然选择了核反应堆专业;在核能发展陷入低谷时 , 他坚持初心不言放弃;在认定了固有安全的学术目标后 , 他持之以恒直至登上反应堆安全的高峰 。
1950年 , 王大中(前排右一)与南开中学垒球队队友合影 清华大学供图
在高温气冷堆领域 , 改革开放之初 , 德、美、日的技术远远领先 , 当时中国基础薄、投入少 , 又缺少人才和经验 。 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 , 王大中没有丝毫退意 , 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 。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新之路 。 除了艰苦的条件、技术发展不成熟、人员和经验缺乏等因素 , 核能安全创新还必须跨过现代核安全监管最严苛的超高门槛 。 国际上类似团队的领军科学家曾感叹:先进核能项目能否成功不在于谁更聪明 , 而在于谁更能坚持 。
中国以不懈的“坚持”最终能够走到了世界前列 , 王大中始终如一的笃信和勇气无疑是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 。
文章图片
2011年 , 清华百年校庆晚会上 , 王大中登台翩翩起舞 清华大学供图
笃行
现任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的张作义介绍 , “我的办公室就是王大中老师原来的办公室 , 我现在还能看到他1986年带领团队去德国访问的详细规划 , 关于中国发展反应堆 , 我们要做什么工作 , 我们要怎么做一个实验 , 目标、未来还要做什么 。 王大中老师在上头改得密密麻麻 。 ”
张作义直言 , 自己每每看到这些总是颇有感慨 , 王大中在工作中全心全意的投入 , 他的知行合一 , 充分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坚持不懈的作风 。
现任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的石磊也曾经是王大中的学生 , 他至今清楚记得自己当年来到核研院攻读博士学位时 , 王大中对他这个对核工程几乎一无所知的新生的谆谆教导 , “王老师说 , ‘核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 学习起来不容易 , 是很‘苦’的 , 要做好思想准备 , 需要沉下心去 , 耐得住寂寞 , 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 是干不成大事的 。 ’”
石磊感叹称 ,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 , 我才真正认识到 , 正是拥有这种潜心钻研、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 核研院才能在先进核能系统的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 ”
石磊还忆及王大中当年为自己修改博士论文的种种 , “王老师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的校长 , 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 。 但是当他修改完博士论文后 , 竟然找我一章一节、一段一句仔细讨论 。 ”石磊直言 , 自己当时深受触动 , “王老师不仅从论文整体的逻辑框架、论述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 而且甚至小到文字标点、图标符号的错误 , 都帮我一一指了出来 。 王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日后开展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