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戴森 V6 系列手持吸尘器进入中国市场 , 让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了吸尘器清洁的高效便利 。 在戴森的影响下 , 国内吸尘器行业也迎来了一次技术大爆发 。
纵观吸尘器的演化历史 , 自戴森第一次将有绳机器的强大功能整合到无绳吸尘器开始 , 用户便不再需要拔取插头、拉扯电线 , 也不必再担心被线缆绊倒 。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 , 戴森的经典手持设计几乎引领了全球整个吸尘器品类的设计风向 。
文章图片
戴森对国内吸尘器行业的影响力有多大?2015 年戴森 V6 系列吸尘器登陆中国市场之前 , 国内的吸尘器市场还是以有绳吸尘器为主 , 部分合资品牌的立式无绳吸尘器为辅的状态 。
戴森 V6 发布一年后 , 国内的吸尘器市场也随之迎来了 “新浪潮” , 从外观、高速马达到气旋 , 这些此前没有的概念和技术一时间成了行业竞相追逐的新热点 。 戴森强大的技术不仅影响了用户习惯 , 同时也带领国内吸尘器市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
好产品并非一蹴而就 , 43 年经验成就行业引领者
在手持无绳吸尘器领域 , 戴森是行业少有的、研发经验超过 40 年的企业 。 仅以马达技术为例 , 戴森通过持续地自主研发和创新 , 已在全球申请 1000 多项专利技术 。 同时 , 戴森也是为数不多能在全球多个国家销售并受到消费者一致认可的品牌 。
很多人都看到了戴森成功的一面 , 却不知道戴森成功的背后是 43 年来对技术的执著追求 。 1982 年 , 当我们还在执著于什么材质的扫帚更好用时 , 戴森第一台采用气旋技术的无尘袋吸尘器 G-Force 就已经诞生了 , 而这款吸尘器诞生的背后 , 是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历时 4 年、研制了 5127 个模型的结果;2001 年 , 当我们刚刚用上有线吸尘器 , 还在纠结哪款产品吸力更大的时候 , 戴森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在微生物学实验室中研究各种微尘颗粒物对用户健康的影响 。 而国内真正开始关注灰尘及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也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 。 可以说戴森一直在以行业前沿的眼光去做技术研发 。
可以窥见 , 戴森能够引领行业 , 绝非是因为运气使然 , 而是 43 年来对技术实实在在的持续钻研 。
相较于戴森而言 , 行业中不乏依靠代工转型 , 或是借助了互联网东风的品牌 。 尤其是在手持无绳吸尘器领域 , 从戴森 V6 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引发无绳吸尘器的浪潮开始计算 , 部分同类吸尘器从首次研发到上市可能还不足 5 年的时间;部分互联网品牌甚至在初代产品上市前 , 从未有过吸尘器的研发经验 。
戴森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秉承了技术为先 , 稳扎稳打的理念 。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 戴森在相关研发费用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 27.5 亿英镑 , 约合 249 亿人民币 。 此外在研发人员的配置上 , 2019 年戴森公司拥有将近 16000 名员工 , 其中工程师的人数高达 6000 余人 , 技术人员占比接近 4 成 , 这样的研发实力是很多同行业品牌都无法企及的 。
眼界决定格局 。 对于已经拥有成熟完备的吸尘器技术研发和制造经验的戴森而言 , 它所关注的绝不仅仅是博得消费者眼球的设计——而是如何深刻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 并通过技术研发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运用技术去革新用户体验 , 让成熟的产品尽可能地趋近于完美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领先的技术和卓越的产品也并非一蹴而就 。 在消费品行业并不存在绝对的 “性价比” , 企业也不应盲目迎合消费热点 。 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戴森 , 在不停扮演着 “被模仿” 的角色 。 面对极具潜力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 戴森也致力于颠覆固有思维 , 激发更多源头创新 , 让消费者拥有更多、更好的产品选择和清洁体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