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院士赵东元:看到材料都想打成孔( 二 )


“顾栋非常聪明 , 他提出把高分子先聚再合成的做法 , 一下子把步骤从5个简化成2个 。 ”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 。 接下来两个月 , 大家紧锣密鼓调节实验参数、测试分析 , 年底就基本得到了所有数据 。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院士赵东元:看到材料都想打成孔
文章图片

赵东元正在给本科生上课 。
2005年 , 赵东元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 , 在有机-无机自组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思想 , 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 。 至今已经吸引60多个多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 , 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 , 发表论文4万多篇 。
赵东元的团队也“活”了起来 , 这个先驱性质的团队吸引了不少优秀的青年研究者 , 如今团队由10多人扩展至几十人 , 这次的获奖名单中除了赵东元这个“60后” , 还有两个“70后” , 一个“80后” 。
“70后”张凡此前是赵东元的博士生 , 2005年开始跟着赵东元论证概念 , 尽管带着不确定性 , 但依旧不断试验 , 验证可行性 , 如今他自己已经是复旦的一名教授 , 带着学生深耕这一领域 。
科学不分国界 , 但科学家有国籍
虽是从事基础研究 , 但赵东元的研究跟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 。
“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 , 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实现转化 。 ”赵东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 既然能创造出这个结构的材料 , 那么肯定会能找到它的用途 , 哪怕目前来看还较昂贵 。
经过不断压缩成本 , 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 , 开展大规模制备 。 比如: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 , 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 , 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150万吨的高质量油品;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吨级生产 , 运用于超级电容器 , 在北京奥运会的LED路灯和上海世博会的电动汽车上都得到了示范性应用 。 此外 , 还在生物检测、环境处理、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院士赵东元:看到材料都想打成孔
文章图片

赵东元在实验室
而在民用方面 , 目前尚未实现 , 但赵东元早有了一番畅想:介孔材料在工业上已经作为绝缘和隔热材料使用了 , 是不是将来也可能应用到衣物上呢?比如用纳米孔制作衣服 , 既轻薄 , 保暖性又强 。 实际上 , 他们现在就正在做一种利用介孔高分子材料做成的液体 。
“将来抹在身上 , 薄薄一层 , 就能完全隔热 , 你根本都看不出来 , -30℃都不怕!”赵东元兴奋说道 。
“除了造孔 , 别的也不会 。 ”赵东元自嘲到 , 然而数十年如一日并非笑谈 , 在实验室里进行着看似枯燥无味的计算研究 , 如今能凭基础研究获奖 , 赵东元深感欣慰之余 , 更感受到了荣誉 。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院士赵东元:看到材料都想打成孔】赵东元说 , 留学归来 , 更理解了“科学不分国界 , 但科学家有国籍”这句话的含义 。 获得祖国的认可 , 他相信会有更多基础研究科学家同样受此鼓舞 , 一步一个脚印深耕研究 , 同时把成果逐步转化成服务社会的产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